正文 第28章 小商品也有大利潤(1)(1 / 3)

商品市場需求差異很大,經營者如能掌握不同商品的需求信息,了解消費者口味,善於“易地經營”,成功也就不遠了。

窮人要走科技之路

信息經濟已經啟航,越加顯示了科技的魅力。它使不可能的變成了可能,讓人想不到的事也有可能發生。窮人可能沒有機會去學習高科技,也沒有資本去研讀高深的理論。但這並不代表窮人天生就是靠體力賺錢。窮人可以依靠小科技、小發明來發家致富,敢想敢做,定能取得成功。抓住了科技,就等於抓住了機會,相當於和金錢有了約會。

在大多數人還不知專利是何物時,在眾多的農民一遍又一遍細數每一張鈔票,再裝入壇中,埋入地下的時候,隻念過幾天書的王祥林“膽大包天”,竟看準了科技生財這條道。

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信息:某科研機構經過多年努力,研製成功了高效葉肥,目前已通過驗收,並獲得了國家專利。該肥較普通肥肥力高幾十倍。民族自豪感極強的王祥林不禁喜形於色,自言自語道:“莊稼有好飯吃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祥林來到專利局,原來他要買下葉肥專利。他從專利局打聽到購買葉肥專利所需的費用是8.2萬元。8.2萬元,在那個年代,無論對誰來說都是個天文數字,何況是一個土裏刨食的農民。但王祥林認準了的事就一定要辦成,他拿出家中所有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們借了一部分,湊足了8.2萬元,以最快的速度買下了葉肥的專利權。

有了專利權,下一步就要投入試驗,進行生產,加以推廣,王祥林又碰到了錢的問題。這回總不能再去借了吧,何況這回所需要的何止是一個8.2萬元。王祥林沒有被難住,他一咬牙,決定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房屋在內統統抵押給銀行,以便取得貸款。鄉親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王祥林天天跑銀行,跑信用社,反複陳述著自己的方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銀行被他的鍥而不舍、敢想敢幹的精神所打動,終於貸給他一筆巨款。

有了錢,王祥林如虎添翼,立刻投入了實際操作。他把首批生產出來的小批量葉肥免費讓當地村民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此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他為自己的產品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噴施寶”。為了加快推廣,他天南海北東奔西走,在滿腹疑慮、小心謹慎的人們麵前反複宣傳、說服……在噴施寶問世後的那一年內,王祥林投下了300萬巨資,先後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1480個縣的57種經濟作物上實施科學試驗。各地農業專家、技術員的試驗報告資料雪片似地寄來,加在一起,淨重達10公斤!

起初人們都不理解,花好幾百萬就買回來一疊紙?可王祥林卻將這疊紙視若珍寶,對它們反複研究,仔細比較,做了大量的分析論證,又從當地農民試用戶那裏取得第一手資料,最後終於證明:“噴施寶”確實是農民的好幫手。王祥林這幾百萬元的風險投入沒有白費,為以後“噴施寶”在全國的熱賣鋪平了道路。

窮人要讓垃圾變金

我國廣闊的農村中,居住著數億勤勞節儉的婦女,她們長期以來有梳髻結發的傳統習慣。為此,每天梳頭難免掉下幾根頭發的。這幾根微不足道的頭發誰也不會注意,都把它棄之為垃圾了,就這樣年複一年地過了幾千年。

在上世紀初,有些經營者發現頭發可作肥料,就把它收集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科學家發現頭發可作某種化學原料的提取物質,這又使頭發的用途增廣了,但價值始終不大。到50年代開始,婦女們梳落的長頭發價值驟升百倍了,甚至有“烏金”之稱。

為什麼長頭發一下子變得這麼值錢呢?原來一些善於經商的商人發覺,歐美婦女喜愛打扮,她們常要使自己的發型不斷變化,但卻因燙發非常費時和費錢。於時,這些有眼光的經營者利用頭發編織成一頂頂的“假發”,這些“假發”經過漂染可變成棕色、金色、灰色、銀白色等等,還可燙成各種發型。這樣,婦女們可買上幾頂隨時更換,滿足了她們扮靚的需求。因此,一頂“假發”賣幾百美元亦十分搶手。梳落的頭發亦從垃圾變成昂貴的物品了,很多假發製造廠商大張旗鼓地在我國農村組織收購婦女們每天梳落的頭發。我國有關的進出口公司利用這些“垃圾”,每年為國家創彙幾千萬美元,國外很多假發廠商則以此發了大財。

落發從原來是廢物變成極有價值之寶,應驗了一句話:隻要動腦,垃圾可變金。從這句話引申出另一個意思,就是“不怕口袋空空,隻怕腦袋空空”。

垃圾變成致富之物,非止於落發,生活中大有實例存在。美國有家富頓興產公司,它的董事長喬治富頓看到美國紐約市內每天有大量的垃圾“產生”,多如一座小高山,於是他開始想:“如果能夠利用它來製造一些有用東西,不是可以發大財嗎?如果真的能做出有用東西,既不愁原料,又可解決垃圾給城市帶來的公害問題。”

喬治富頓根據這麼一種想法,他組織了人員一起致力於研究一種新技術,利用壓縮機械,將混合有焦油的垃圾壓成硬塊,當作建築用的材料。果然獲得成功,為此富頓興產公司發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