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宋軍雙龍山大捷,智雲被擒軍覆沒(1 / 3)

第四十五回:宋軍雙龍山大捷,智雲被擒軍覆沒

臥虎鎮離雙龍山,百十裏地,他倆沒用一個時辰就到了雙龍山下南山口。於文龍道:“大人稍等片刻,待我進去回稟父帥前來迎接。”

周印道:“免了,大敵當前,你我一起進山就是。”

這時山口守軍攔住去路,老遠喊道:“前麵人止步,深更半夜鬼鬼祟祟,去往何處!”

於文龍欲上前答話,周印扯了一下他的衣襟,道:“慢!我來答話。”

周印剛上前幾步,對麵突然閃出一排弓箭手,張弓搭箭,對著他們。一人高聲喝道:“對麵之人聽著,再前進一步,我們要開弓射箭了!”

周印止步,高聲道:“這位首領,不要射箭,我乃大宋欽差昆侖俠周印有要事拜見於元帥。”對麵沉靜一時,有人厲聲道:“你好大膽,竟敢冒充欽差周大人,你有幾個腦袋,誰不知周大人正領兵攻打狼當山賊人?”

周印厲聲道:“我有緊急軍務在身,快快閃路,否則誤了事,軍法懲處!”

對方略停了一下,語氣緩和道:“果是周大人駕到,也請稍等片刻,待我們稟報於元帥。”

周印道:“不行,我現在就進去!”

這位首領反而不驚不懼道:“沒有於元帥令箭,任何人不得入內!還望諒解,不要難為在下。”

周印沒有生氣,反悅道:“於元帥果然名不虛傳,治軍有方,防備森嚴呀!剛才所為,還望於少帥諒解。”

於文龍明白周印意欲借機探察防務情況,心裏暗想你也太小瞧我於家父子了,遂不露聲色道:“周大人也是為國作想,例行公事呀。”言罷,高聲喊道:“對麵是守山口的朱雨將軍嗎?我是於文龍呀。”

朱雨一聽是於文龍聲音,趕緊道:“是於少帥回營了。失迎,失迎。”隨時命弓箭手退下,隊伍閃在路旁。

一宋兵接過於文龍戰馬。

二人順著南坡山道,走進雙龍山。少時,來到營門,於文龍抱拳道:“周大人稍候片刻,待我稟報父帥。”

周印道:“不必了。”

於文龍道:“不可,父帥會怪罪於我的。”

周印笑了笑,道:“好吧。”

於文龍進頭門過二門,到了大軍帳,父親正在看兵策戰書。

於文龍上前叩頭道:“孩兒參見父親。”

於天化抬頭見是兒子文龍,急道:“孩子,我讓你打探狼當山戰況,你怎麼沒走呀?”

於文龍道:“父親大人莫怪,孩兒我走了,可就在途中巧遇了周大人。”接著把巧遇周印等前後經過講了一遍。

“噢?周大人到了,快傳令迎接。”不多時,“咚、咚、咚”三聲炮響,營門大開,蘆席遮天,紅氈鋪地,鼓樂齊鳴。於天化率眾將官出來恭迎欽差大臣周印。禮畢,於天化道:“啊呀,慢待了,周大人,犬子不懂事,到了轅門才來稟報。”

周印道:“於元帥,莫要怪於少帥,這是我的安排,我們同殿為臣,不必客氣。”二人你請我讓,手挽手,肩並肩走向中軍大帳。

中軍大帳內燈明火亮。二人落座,眾將相陪。昆侖俠道:“於大帥,這裏天寒地凍,氣候惡劣,你在雙龍山駐守近四十天,辛苦了。”

老帥於天化道:“哪裏哪裏,還是周大人辛苦,接到你和洪丞相的奏章,聖上即降旨派我父子率兵十萬,把守雙龍關,外不許遼軍入中原,內不允狼當山賊人出關。於某豈敢懈怠呀!”

“於元帥治軍有方,戒備森嚴,憑元帥之威,雙龍關固若金湯也。小將此來,期望借元帥之威,助我在此拿下智雲太子。”周印久聞於天化是位忠君愛國、智勇雙全的老帥。識一斑而知全豹,強將手下無弱兵,剛才山口所見讓他心悅誠服了。

於天化忙道:“周大人言重了,你到了此地,這裏軍馬由你指揮,於某願聽從大人差遣。”

周印哈哈笑道:“元帥此言差矣,你也是奉旨出京,我哪能指揮你全部人馬。”

於天化道:“周大人年輕有為,文韜武略,非常人能及。你又是奉命欽差,於某豈敢不聽從。”於天化乃是一位忠厚之臣,對周印之才略有所聞。

周印想,大敵當前,機不可失,如此推讓,會誤了大事,便道:“那好,我就不客氣了,請於元帥先介紹一下雙龍山地理概況。”

周印初來乍到,對雙龍山概況不清。於天化就詳細介紹了他近兩月來親自勘察的地形及分兵把守情況。

其實,這雙龍山是山山相連,峰峰重疊,蜿蜒數百裏,高處長年積雪不化,遠望像一條青色巨龍臥在廣漠大地上;近看,這山脈東段有一個大峽穀,東西兩座山峰對峙,峭拔險峻,型如巨門,重巒疊獻,猶如兩條臣龍在此,故當地人取名雙龍山。因地形複雜、險要、偏遠,罕有人煙,是大宋拒遼的天然屏障。峽穀最窄處僅能容一人一馬平身而過,非戰爭年代,無兵馬駐守。這也是智雲十萬人馬為何能輕易進入大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周印聽了於天化介紹,對雙龍關周圍地形了然於胸,又同於家父子及眾將官商議迎敵之策,定下個甕中捉鱉之計。隨後目光掃視了一下眾將,道:“我估計智雲人馬明早就可抵達雙龍關。明日一戰,務必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照計而行,有功者賞,退卻者殺!”

眾將齊聲道:“請周大人下令,誓死報國!”

欽差大人周印遂持令在手,道:“於元帥,請您帶一萬人馬提前據守雙龍山西山,信炮一響,立即殺出。”

於天化道:“遵命!”

周印第二支令箭舉起,“少帥於文龍聽令!”

於文龍道:“參見周大人。”

“你引一萬人馬埋伏在東山草叢崖後,聽我信炮一響,立即殺出,與老帥一起切斷智雲退路,不許後麵賊人進山,就地消滅,裏麵有我布陣,從而形成東西夾擊、南北堵截之勢,我們在此要活捉智雲!”

“遵令!”於文龍接令推出。

眾將精神抖擻,個個摩拳擦掌。昆侖俠目視兩旁將士,高聲道:“眾將官聽令,為國盡忠的時機到了,隨我在峽穀兩邊山上埋伏!”

古人雲,為大將者,須明天時、曉地利、察敵情,方能為帥。昆侖俠周印在峨眉山學藝時曾熟讀《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兵策戰書,峨眉祖師曾親授古今排兵布陣殲敵之術。今日敵眾我寡,隻能智取,不可強攻。遂在兩邊山上布置風雷火炮,弩弓藥箭,滾木礌石;穀地狹窄處設有絆馬索,撓鉤。四員大將率兵扼守。另外在兩個山崖水流湍急之處,命宋兵用石塊堵水圍聚,以備水淹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