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似曾相識的臉

特別視點

作者:巴別塔

誰是誰?世界杯折磨臉盲症

2014巴西足球世界杯,這絕對是史上球星和明星撞臉最嚴重的一屆世界杯:厄齊爾穿越了,梅西神似達斯汀·霍夫曼,哈維變身鋼鐵俠,法布雷加斯亂入《星際迷航》……當世界杯球星撞臉歐美明星,著實讓偽球迷傻傻分不清!不靠譜的傳言說,每個地球上生活的人都會有另外3個人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

人一生當中能夠辨認出多少張人臉?在我們有限的大腦記憶中,能真正記住的麵孔不會超過1萬個。但是科技發展速度驚人,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我們不但能夠“記住”更多的人臉,還能輕而易舉地檢索出他們,甚至追查凶手逃犯、幫助走失的孩子們回家……

哥瞎的不是眼睛,是臉麵!

認不清人臉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臉盲症患者。沒聽說過臉盲症?那要看看這篇文章,先掃掃“臉盲知識盲”。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認錯人呢?在大街上,經常是看到熟人不敢認,看到生人又老懷疑是不是你認識他。

對於影視明星,你是不是也常常傻傻分不清、認不準?這是鞏俐還是章子怡?李小璐還是周迅?陶澤如還是李雪健?認錯了沒什麼,更不要大驚小怪。因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大約有2%的人是臉盲症,認錯人並不是什麼罕見的問題。如果你的朋友在街上碰到你時沒和你打招呼,不要太在意,也許,他隻是沒認出你來而已。

查一下維基百科,臉盲症英文學名叫prosopagnosia,這個名詞源於希臘文,意思為“認不出臉麵”,它還有一個通俗的名稱“Face blindness”。它的意思可套用一句流行語:哥瞎的不是眼睛,是臉麵!

外國人,傻傻分不清?

湯姆、約翰、吉姆?對有些人來說,看外國電影就是一場災難,影片播了一大半,電影裏麵的人物還是分不清,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分不清外國人的長相通常被稱為“異族效應”。這個現象早在1991年就被斯蒂芬·林德賽等人發現了:人們對於同種族麵孔的記憶力比對不同種族的要好。之後研究人員一直想要找到“異族效應”產生的原因。2002年,奧利弗·帕斯卡裏斯等人通過對6~10個月大的嬰兒的“其他物種效應”研究,解釋了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原來我們在知覺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知覺窄化”。

什麼是“知覺窄化”?看看帕斯卡裏斯等人的實驗是如何做的吧。被試者是小嬰兒,他們不會說話,也不能像成人一樣聽懂實驗任務,所以研究人員采用“習慣化”範式來進行這類實驗。他們給嬰兒重複呈現一張麵孔,直到他不主動盯著這張圖片;一段時間後,再給嬰兒同時呈現兩張麵孔,其中一張是之前出現過的,另外一張則是新的。研究人員根據嬰兒對兩張圖片的注視時間長短來判斷嬰兒對麵孔識別能力。如果嬰兒的注視興趣或者注視時間主要集中在新異圖片上,就表明嬰兒能夠識別或辨別兩張圖片。

進化喪失分辨能力

研究人員實驗發現,無論出現的是人臉還是猴臉,6個月大的嬰兒對新異麵孔的注視時間都顯著長於熟悉的麵孔,這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和猴臉都能進行很好的識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成人的實驗結果:成人對人臉有很好的識別能力,但對生熟不同的猴臉的注視時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成人不能識別猴子這一非人類的麵孔。這說明,成人對人臉的識別優於對非人臉的識別。

那麼我們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喪失了分辨猴臉的能力呢?9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和猴子臉的識別已經類似於成人的反應,也就是說這種對異類麵孔的識別能力下降大約發生在6~9個月間。

根據這一研究,戴維·凱利等人以美國白人、中國人和非洲人的麵孔作為實驗材料重複了這一實驗,並測試了中國嬰兒的識別能力。結果發現:中國嬰兒在3個月大時,對美國白人、中國人以及非洲人的麵孔都能進行很好的識別;6個月大時能夠識別中國人和美國白人的麵孔,不能識別非洲人麵孔;9個月大時隻能識別中國人的麵孔,不能識別美國白人和非洲人的麵孔。

類似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們知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普遍發生了“知覺窄化”,喪失了這種分辨異族麵孔的能力。這符合進化的需要——我們平日接觸得最多的是同族,準確地分辨出同族的麵孔有利於社會交往和種族生存,因此人腦自動調試以適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