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為苟活終成犬

新知

作者:卓然

在世界多處古人類活動遺址發現的狗完整骨架證明,狗依附人類的曆史有數萬年了。

骨骼特征比較發現,這些所謂的狗是介於狼和狗之間的準狗,人類豢養它們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自己追捕獵物,而且忠誠可靠。

那麼,嗜殺成性的狼是如何與人類走到一起的呢?

這首先歸功於狼的狡詐,也可以說是動物很少具有的生存智慧。“狼行千裏也吃肉”的格言,似乎是說狼是純粹的食肉動物,其實不然。很多狼,特別是郊狼是不打折扣的雜食動物。活食鮮肉最理想,不勞而獲的腐肉也能將就,啥肉都沒有了,青草嫩葉也可果腹。不像一根筋的獅子老虎,沒有肉寧可餓死,也不會嚐試其他的東西。

生物學家考證後推測,5萬多年前,地球因幹旱發生了連片野火,大麵積的森林和草原被燒毀,很多動物也因此遭殃。狼因深入地下的巢穴而幸免於難。但卻因食物奇缺而飽受煎熬。

難捱的饑餓使狼把目光瞄向了人類的聚居地,試探著撿拾人類丟棄的殘羹冷炙……慢慢地它們發現,直立行走的人類並沒有它們想象的那麼可怕,有的人還善意地扔一些能吃的東西給它們,這讓它們的膽子越來越大。漸漸地,光顧人類駐地成為它們的自覺行動,對人類伸向它們的大手,它們備感溫暖和親切……

被初步破譯的狼語

狼具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語言係統。除狼嚎外,還有狼吠、狼嘯、狼哭、狼哀、狼鳴、狼嗚和狼呻等。其中狼嚎的主要目的一是頭狼獲得獵物的信息後,將分散的狼群集中在一起;二是狼群成員之間傳遞自己發現的情況。狼群之間有接力傳遞信息的本領。每個狼群的所有成員都非常熟悉彼此的聲音,方圓十幾千米之內,幾隻或十幾隻的狼群成員聯絡順暢,它們都清楚彼此的位置與狀態。

狼的鳴叫在召喚家人傳達信息的同時,也向其他狼群暴露了自己的方位,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因為,狼群的領地範圍較廣,幾個狼群之間不可能沒有重疊。落單而且體弱的孤狼在野外聯係族群時都非常謹慎,仔細觀察周圍,在確認沒有潛在危險後才發出聲響。之後還會多次回望,看是否遭到其他狼群的跟蹤。有經驗的獵人都知道,近一半的狼是死在自己同類的剿殺。

假如一隻狼在野外無所顧及地盡情鳴叫,這說明它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巢穴。既然回到了自家門口,當然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就是遇到危險也可以輕鬆應對,或隱藏或呼救或勇敢麵對。這種心理與人類“臨近家門,不懼賊人”的心理非常近似。

狼群集體嚎叫也包含三種不同的意思:聲音悠長,中間間隔時間稍長的代表狼群在聲明領地主宰的身份,告誡闖入者盡快離開,免得遭殃;短促渾厚,又充滿挑戰的興奮聲音是狼群捕到獵物,宣布自己才是獵物的真正主人,居心叵測者休要靠近;音調長短不一,聲聲相連,卻又無規律可循時,說明狼群遭遇危險,而且寡不敵眾,嘈雜的交替嚎叫,無疑可以迷惑對手的判斷,使自己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美國內戰時期,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率隊在山區轉移時,聽到附近有一個龐大的狼群在嚎叫。格蘭特將軍命人偵查狼群情況,免得士兵被狼所傷。領命者很快回來報告說,隻有兩隻狼交替在叫,而並非一群狼。這讓格蘭特深受啟發,他隨即采用以少充多的迷惑戰術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後人把它稱為“Beav geste”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