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時維生素C流失狀況探究
觸摸科學
作者:潘曉
中國烹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十種不同的烹飪手法讓中國菜肴色、香、味俱佳。但在如今社會,營養健康已成為人們對一日三餐的最主要訴求。我不禁疑慮,不同的烹飪手法是否會讓菜肴的營養成分有所不同?怎樣烹飪才能讓我們吃得好吃得健康呢?查閱資料後發現,答案五花八門、眾說紛紜,於是我決定自己通過實驗探究這些問題。
我選取果蔬在不同烹飪條件下維生素C流失狀況這一課題作為研究對象,實驗中采取便於烹飪與提取汁液的日常水果—— 蘋果,而烹飪方法選則常用的炸、涼拌、煮、燉等。實驗原理:維生素C有還原性,可以與高錳酸鉀反應,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比較高錳酸鉀溶液顏色的不同,顏色越深,說明剩餘的高錳酸鉀越多,原溶液中維生素C含量就越低。
實驗一
設想提出:選取果蔬在不同烹飪條件下維生素流失狀況這一課題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1.取7隻試管,編號A~G。
2.取7份蘋果,切塊,按下表做不同處理後,放入研缽,搗碎,濾出蘋果汁,取5ml蘋果汁加入表中對應的試管。
3.向試管中分別加入1g/L高錳酸鉀溶液10ml。
4.待最後一個試管中反應完全,大顆粒懸濁物沉降(約30分鍾)後,對比各試管顏色情況。
注:色度編號為1~7,其中1顏色最淺,7顏色最深。
結果分析:
1.生吃和燒(在熱水中時間較短)流失維生素C最少。
2.烤和燉(在熱水中時間較長)流失維生素C最多,以燉為最甚。
3.涼拌同樣會造成維生素C的大量流失,與油炸不分上下。
4.在油炸時裹蛋清、沾麵粉對減少維生素流失有一定作用。
實驗二
設想提出:由實驗一的結果,對煮和燉的維生素C流失主要取決於溫度還是時間進行研究。
實驗步驟:
1.取4隻試管,編號A、B、C、D。
2.取4份蘋果,切塊,按下表做不同處理後,放入研缽,搗碎,濾出蘋果汁,取5ml蘋果汁加入表中對應的試管。
3.向試管中分別加入1g/L高錳酸鉀溶液10ml。
4.待最後一個試管中反應完全,大顆粒懸濁物沉降(約30分鍾)後,對比各試管顏色情況。
注:色度編號為1~4,其中1顏色最淺,4顏色最深。
結果分析:煮和燉的維生素C流失主要取決於時間,時間越長,流失越多。
結論總結
實驗前,我做了一個小調查,超過90%的受訪者相信涼拌會是維生素C流失最少的烹飪手法(生吃除外),煮、燉隨後,烤和油炸是維生素C流失最多的烹飪手法。而實驗結果卻大相徑庭,涼拌、煮和燉均會流失大量維生素C。與之相比,油炸卻要好許多。
原因有以下幾點:1.油炸雖溫度高,但由於所需烹飪時間短,所以維生素C流失反而少;2.煮和燉的維生素C流失主要取決於時間,時間越長,流失越多;3.涼拌時,若外液濃度過高,會導致細胞失水,維生素C等可溶營養隨細胞液流出,導致維生素C流失過多;4.烤由於高溫和時間因素(正常烹飪同樣食材,時間多於油炸,實驗中有所體現),讓維生素C等流出多,結構破壞也多;5.油炸前裹蛋清、沾麵粉,有減少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流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