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期的大腦有多奇葩?(1 / 1)

青春期的大腦有多奇葩?

科學鬆鼠會

作者:遊識猷

想象這樣一輛汽車,有引擎,有方向盤,加裝了火箭助推器,但沒有刹車,沒有保險杠,沒有安全氣囊。青春期人類,跟這樣一輛車沒太大區別。如果不曾憤怒,不曾叛逆,不曾發神經,簡直不足以自稱曾度過青春。處在這個階段的人類又可稱為“中二病患者”,因其“發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後。

兒童以上,成人未滿,身高快速成長,激素劇烈波動,而大腦的“自製區”前額葉還沒有發育完善……每個成年人都曾度過這樣的中二期,滿懷著“我是與眾不同的”、“沒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錯了,不是我錯”的信念在世上橫衝直撞,認為自己心底受過很深的傷並因此莫名悲憤,堅持做著被周遭人視為白癡但自認帥氣的事情——“那天夕陽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2014年的江蘇高考作文材料是關於“青春與不朽”,那麼從科學的角度,我們又該怎麼看待這一段“不朽的青春”呢?

青春期的奇葩大腦

青春期的大腦熱愛冒險。成年大腦對“損失”更敏感,但對於青春期大腦來說,最能打動他們的是“沒準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益”,此時的大腦中,“快樂中樞”腹側紋狀體有著較大的麵積和密集的灰質,令少年們對能帶來獎賞的多巴胺尤其敏感。這或許能解釋為何許多人從青春期開始沉迷於最能激活多巴胺係統的上癮物——煙草、酒精、賭博、上網、遊戲……德國研究者曾找來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時遊戲的14歲少年,要求他們迅速按下正確的按鍵,成功就會得到獎金,有趣的是,即使失敗,這群少年的快樂中樞仍然活躍。正常大腦會“厭惡損失”,上癮的青春期大腦反而可能“追逐損失”。父母眼中,這叫“專幹蠢事”。

同時,青春期的大腦過度樂觀。這時候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槍不入,氣運所鍾,風險隻會發生在其他“愚蠢的人身上”,而自己做什麼都不會有意外狀況。心理學上,這叫“個人神話”,父母眼中,這叫“無腦”。

而且,青春期的大腦還沒完全學會“共情”。 所謂“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能力,人類從5歲開始才逐漸習得,一般到30歲左右才會完全掌握。倫敦大學研究者就曾發現,成年人在行動前,會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動會如何影響他人”,同時激活克製衝動的前額葉皮層;而青少年在行動前,大腦裏活躍的是負責簡單行動的顳上溝,“會不會給別人添麻煩”這種念頭壓根就沒出現在他們腦中。他們難以理解父母的擔憂,為了擺脫“控製”,會做出許多毫不體諒的行動。在父母眼中,這叫“無情”。

青春期的大腦到底學會了啥呢?學會了獨立自主,學會了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學會像成人一樣負責,但青少年首先學會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樣得到平等自由的權力。通過推理歸納,他們能觀察到父母教導中的言行不一,能指出父母要求裏的自相矛盾。父母們痛苦地發現,“我說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頂嘴,滿口歪理,分分鍾都在“無理取鬧”。

總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一個無腦無情無理取鬧還專幹蠢事的奇葩存在。難怪統計顯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3天就會發生一次衝突,每次爭吵平均11分鍾。而青春期充滿憤怒或充滿壓力的男孩占了60%。

怎樣科學地度過青春期

好消息是,隨著青少年長到十八九歲,父母讓渡出足夠的自主權後,這類的衝突頻率通常會逐漸下降。另一個好消息是,有25%的男孩能夠穩定而自信地度過動蕩青春,他們和父母依然互相關懷,但減少單向依賴。要做到這樣,關鍵在於3點:一要親近,讓青少年安全依戀。二要給予心理自主,尊重隱私,允許部分決定自由。三要適當約束,出現爭執時,用溝通協商來解決。

盡管父母會認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但養育這件事,從來都是充滿互動的雙向過程。父母在教導人情世態、“社會化”下一代的同時,青少年也會給“知識陳舊落後”的父母帶來最新的時代觀念,從而“社會化”父母。在此過程中,越是擁有開明心態、願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贏得青少年的信任。

在衝突發生時,強製順從或者回避爭論都不是解決良策。最好的辦法,是鼓勵青少年表達自己意見,然後雙方共同協商出應對策略。當然,這需要父母擁有控製自我情緒以及找出多種方案的能力。身教勝於言傳,這兩項能力傳遞給孩子後,他們會擁有更強的自尊心、更少的負麵情緒、更好的問題解決能力,最終成長為身心健康的獨立個體。考慮到這些,父母付出的全部努力,還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