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都太姥山
太姥山,位於閩浙交界的福建省福鼎市境內。它雄踞東海之濱,三麵臨海,一麵背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東朝台灣海峽,山海相依,傲岸秀拔,素以“山海大觀”著稱。登頂太姥,極目東海,水在天際流,峰從海中出,實乃“海上仙都”也。
太姥山舊稱才山,相傳東海諸仙常年相聚於此,自古就有“海上仙山”之美譽。關於太姥山最美麗神奇的傳說來自王烈的《蟠桃記》。上古堯時,有老母種蘭於山中,恰逢仙人棲山煉丹,便隨仙人修煉,獲“九轉丹砂”後羽化升天,人稱“太母”,後改為“太姥”,封為西嶽之神,是閩越最早女神之一。《漢書》將太姥山列為可“通神”的八座名山之一,漢武帝敕令東方朔封其為“天下第一山”。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
太姥山是東亞晶洞花崗岩岩帶上唯一一個具有峰林特征地貌的國家地質公園,由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福瑤列島等五大景區組成,麵積92平方千米,融山、海、川、島為一體,互為依托,彼此相襯。據地質學家考證,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是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由於板塊運動方式發生改變,使地殼發生拉張裂陷,海洋上升,岩石受到強烈擠壓,形成了數以千計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和山洞。幾經風雨剝蝕,慢慢地形成了如今這些突兀的奇峰和怪石。1988年,太姥山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10年,由太姥山、屏南白水洋、鴛鴦溪、福安白雲山共同組建的寧德地質公園榮獲“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太姥山嶽風景區是太姥山的主體。山峰一般在500至1000米之間,其中摩霄峰海拔917.3米,為太姥山最高峰,真是“劈天摩地數百裏,雲橫斷壁千層險”!山體既有黃山式的峰林,又有鼓浪嶼式的石蛋,大多都是在高聳的巨石上頂著一塊造型奇特的石頭,形成惟妙惟肖的景觀達360處之多,有的如道仙佛陀,有的似飛禽走獸,萬壑回縈,峰巒交錯,令人既有高山仰止之感,又有探險獵奇之情。標誌景觀“夫妻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活蹦亂跳的“九鯉朝天”,讓人拍掌稱絕;形若翻轉古鼎的“覆鼎峰”(即摩霄峰),形態逼真,令人歎為觀止。難怪古人讚道“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
聚千簇奇峰,藏百穴異洞。太姥之奇不僅在峰、石,更在於花崗岩嶂穀洞穴。這一係列大型走廊式裂隙岩洞,或縱橫交錯,曲折幽靜,或筆直一線,陡峭開天。其中“七星洞”兩壁陡峭,天開一線,嵌入的七顆岩石如同北鬥七星,正是“高懸七峭石,星殞嶼不動”!“葫蘆洞”形似葫蘆,洞室可容千人,有“世外桃源”之譽。有一處“一線天”被兩塊巨石分割成“三線天”,巨石似墜未墜,驚險萬狀,三線藍天更是奇幻萬千,蔚為壯觀。
山有雲霧便有靈氣,雲霧中的太姥山更是美得叫人心醉。雲霧中,太姥山有時著一襲碧紗,端莊秀麗;有時若隱若現,“猶抱琵琶半遮麵”;有時大霧彌天,唯有聲聲鍾鼓入耳,叫人恍入仙境……
海上仙都太姥山,有海之波瀾壯闊,亦有山之巍峨奇險,實乃八閩大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