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廣化寺
莆田廣化寺,又稱南山廣化寺,坐落於莆田市城南鳳凰山(又名南山)麓。莆田廣化寺原名“金仙院”,始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為“金仙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是當代中國佛教三大模範叢林之一,也是目前中國內地影響力較大的漢傳佛教寺院之一、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全國第一批重點開放寺廟。與福州湧泉寺、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並稱為“福建四大叢林”。
莆田廣化寺原為當地大儒鄭露三兄弟結廬講學的地方,後來金仙禪師在此興建“金仙院”,成為廣化寺的前身。唐朝景元二年(711年),唐睿宗賜名“靈岩寺”,並命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寫匾額,至此,靈岩寺名滿天下,成為八閩一大叢林。幾經歲月洗禮,到宋朝時,廣化寺香火鼎盛。明代進士黃仲昭曾有詩描繪當時的盛況:“一派禪房依澗轉,數聲清磬隔林聞。靈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鎖夕曛。”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名“廣化寺”,並一直沿用至今。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朝廷在當地設置“興化軍”,因此,民間有“未有興化,先有廣化”的說法。
千百年來,莆田廣化寺不知經曆了多少次天災人禍的洗禮,又不知多少次從廢墟中重建。今天的廣化寺正以其嶄新的麵貌巍然屹立於莆仙大地上,廣化寺占地麵積達3.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為1.7萬平方米,石砌圍牆長1公裏。廣化寺整體建築依山勢逐漸上升,高度差約有40米,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中軸線上分布的建築物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祖堂等,全長達385米。中軸線兩側為百柱廡廊,將整個建築群有機地連成一體。東側依次為東羅漢殿、鍾樓、五觀堂、伽藍殿、尊客尊、水雲鄉、圓通門、溪聲閣等。西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堂、淨行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等。聳立在寺後東西兩側最高處的觀音閣和小南山地藏殿,玲瓏別致,遙遙相望。大雄寶殿建在2.7米高的基台上,建築物高約22米,建築麵積約827平方米,莊嚴雄偉,為福建名刹之冠。
寺山門外東側,矗立著一座石塔,名為釋迦文佛塔,建於宋乾道元年(1165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釋迦文佛塔高約30米,全由石條構成,呈五層八角樓閣式。塔內有石階,可登上各層塔門外。塔壁上有浮雕近千幅,栩栩如生,精美絕倫,集中展示了我國宋代人民深厚的藝術造詣,是研究宋代建築藝術和文化藝術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彌勒殿前廣場上的兩座石經幢,建於宋誌平二年(1065年),五層八角,上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是研究佛教經典著作與莆田方言的重要實物資料。
莆田廣化寺,無愧於“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的榮譽。她曆盡千年風雨,幾經興衰起落,必將繼續在促進佛教文化的傳播之路上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