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孤臣黃道周
黃道周,字幼玄,號石齋,明末著名理學家、書畫家、愛國英雄,後世尊為“黃聖人”“石齋先生”。黃道周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生於漳浦縣銅山所(今東山縣銅陵鎮),自幼聰穎好學,年紀輕輕就有了“閩海才子”之譽,號稱“道德文章天下第一”。黃道周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及第,後官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
黃道周的政治生涯,可以說和大明王朝的命運是緊緊相連的。黃道周是在明朝末年階級矛盾極端惡化,朝廷統治處於風雨飄搖的動亂時刻登上曆史舞台的。中進士之後,黃道周被授予庶吉士,後授翰林編修,兼充經筵展書官。一身正氣的黃道周上疏要求朝廷減輕賦稅,隨即被魏忠賢等排擠,第二年,黃道周辭官回鄉。
崇禎皇帝三年(1630年),黃道周重新被起用,並升任右中允。後黃道周連續上了三道奏折,要求崇禎皇帝赦免故相錢龍錫,崇禎皇帝大怒,將其連降三級。崇禎四年(1631年),黃道周又上疏建議選賢任能,觸犯龍顏,被貶為庶民。
崇禎九年(1636年),黃道周恢複官職,第二年任左諭德,兼掌司經局,後又升任經筵日講官、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管玉牒。當時的宰相溫體仁大興冤獄,陷害東林黨人,黃道周又多次上疏。崇禎十一年(1638年),溫體仁被罷去宰相職位,崇禎皇帝任用無才無德的楊嗣昌為相。黃道周再次上疏彈劾,並與崇禎皇帝當庭展開辯論,被連降六級,貶至江西。
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舉薦黃道周為相,崇禎皇帝大怒,將兩人逮捕入獄,後改為廷杖八十,發配廣西充軍。
崇禎十四年(1641年),楊嗣昌自殺身亡,不久黃道周官複原職。此時的黃道周深感大明氣數已近,於是告假回鄉講學著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成立南明小政權,建元弘光。黃道周出任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福王敗亡之後,黃道周又聯合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建立政權,史稱隆武政權,黃道周出任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後黃道周感鄭芝龍已有降清之意,隨即募集農民,北上抗清。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黃道周這支以扁擔鋤頭為武器的“扁擔兵”靠著可憐的忠勇之心,開出了福建。結果可想而知,黃道周兵敗江西婺源,被清兵俘獲。清軍派黃道周的同鄉,最早降清的前明重臣洪承疇勸降黃道周。黃道周大義凜然,誓死不降。後被押至南京,仍絕食多日不死。無計可施的清兵,終於決定處死黃道周。刑場上,咬破中指,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後從容就義,終年62歲。黃道周死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的時候,在他的貼身衣物上發現了血書的“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清廷感於黃道周的忠貞不屈,誓死愛國,特賜黃道周諡號忠烈。
黃道周,一個滿身正氣的知識分子,一個視死如歸的愛國者,東山後世子孫世代敬仰的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