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尊慈航
慈航法師,俗姓艾,名繼榮,字彥才,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生於建寧縣溪口鄉艾陽村一個耕讀世家。6歲那年,小繼榮入私塾讀書,11歲時,母親去世,小繼榮無奈輟學後拜師學習裁縫。17歲時,父親去世,次年,繼榮前往鄰縣泰寧大金湖慶雲寺剃度出家,法名慈航。半年後,慈航又離開泰寧,來到江西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
受戒後的慈航,曾輾轉前往泉州開元寺、寧波天童寺、南京棲霞山、揚州高旻寺、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地學習佛法。期間,慈航曾學禪於圓瑛法師,聽教於諦閑法師,學淨於度厄長老,奮發圖強,潛心修學。
因為過早輟學,文化基礎薄弱,慈航深感學習的吃力。於是,慈航又於1927年來到位於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繼續深造。三個月後,因為佛學院鬧學潮,慈航不得不離開佛學院。雖然慈航在閩南佛學院學習的時間不長,但是因為受到南普陀寺住持兼佛學院院長太虛法師佛教革新以及“人生佛教”等理念的影響,慈航立誌要走出寺院,走入社會,革新佛教,普利眾生。
慈航在閩南佛學院學習期間,太虛法師就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寶島台灣是我中華國土,甲午海戰後淪為日本殖民地,如若日後有機會,你一定要爭取赴台弘法。”
離開閩南佛學院之後,慈航來到南京毗盧寺,任中國佛學會籌備處庶務。1929年,慈航又出任安徽安慶迎江寺住持。慈航在迎江寺創辦佛學研究部、僧伽訓練班和義務夜校,他整飭寺規,大力宣揚佛法,一時崇佛風氣大興。
為了讓太虛法師倡導的佛法革新等理念走向世界,慈航於1930年來到緬甸仰光。慈航在仰光開辦中國大乘佛教講習班、仰光中國佛學會,又創辦了《覺世童刊》和《慈航月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慈航非常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積極支援國內的抗日救亡運動。每次弘揚佛法之前,慈航都要怒斥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號召全民投身抗日大業。慈航說:“佛教無國界,但是僧侶有自己的國家。我雖然不鼓勵出家人上陣殺敵,但是我們可以去救死扶傷,這就是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精髓所在。”
抗日戰爭勝利後,慈航在馬來西亞檳城聯合眾多寺院,隆重舉行“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法會”,告慰犧牲的英靈。
1947年,太虛法師在上海圓寂,一時中國佛教革新運動可謂群龍無首。慈航又一次站了出來,他撰寫刊物——《中國佛教革命的呼聲》,並寄贈國內各大寺院和佛學院,號召全國青年僧侶參與佛教革命,呼籲各地寺院要有規劃地發展各類佛教事業。
1948年秋,慈航應台灣新竹縣圓光寺主持妙果法師之邀,前往台灣創辦台灣佛學院。除了台灣佛學院之外,慈航還先後在台灣創辦了“靈泉佛學院”、“獅山佛學院”、新竹青草湖“靈隱寺佛學院”等佛教教育機構。1950年初,慈航入汐止秀峰山“彌勒內院”講法,開始了其較為穩定的佛法教育,彌勒內院也因此成了台灣的佛學中心。
1954年5月,慈航圓寂,以缸入殮。五年後,慈航弟子遵其遺囑開缸,發現其肉身不腐。慈航成為台灣第一尊肉身不腐、全身舍利的金身菩薩,也是我國十大肉身菩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