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稱為小武夷
晉代著名山水詩人陶淵明在其名篇《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靜謐安詳的“世外桃源”。自此,千百年來“世外桃源”成了縈繞在文人墨客心中揮之不去的美麗幻景,福建永安桃源洞就是這樣的一處所在。
永安桃源洞位於距離永安市區約9千米的栟櫚山中,明萬曆年間,永安名士陳源湛辟為風景區。因溪澗兩岸有桃林百畝,暮春時節落英繽紛,隨波逐流,恰有幾分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意境,故溪澗名曰“桃花澗”,陳源湛又改栟櫚山為桃源洞,還在景區入口的懸崖峭壁上刻下了“桃源洞口”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大字下方附有一首七律《桃源洞》:
介破巉岩一澗流,探奇乘漲弄扁舟。
懸崖高削千尋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點岫煙雲閑去住,忘機鷗鳥自沉浮。
武陵人遠桃空在,臨眺躊躇意未休。
其實,永安桃源洞早在陳源湛之前就已經聲名遠播了,南宋宰相李綱就曾在栟櫚山中居住過,並賦詩讚歎道:“栟櫚百裏遠沙溪,水石稱為小武夷。”於是,永安桃源洞又有了“小武夷”的美譽。
沿桃花溪而上,進得洞口,有一座橫跨桃花溪的石拱橋,橋原為陳源湛所建,後被毀,於1988年重建。橋下溪中有一巨石神似巨龜,把守石橋,因此,石橋又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鎖洞橋。
竹筏靠岸,踏上岸邊的石頭小徑,往右是“通天路”,共206級台階,通往著名的“一線天”景點。通天路上,有亭曰“通天”,又名“桂花”。路旁一桂樹不知高壽幾何,每年八月開花,奇香四溢,羨煞旁“花”。
行至通天亭再一鼓作氣拾級而上,便有“一線天”赫然眼前。一線天高約90米,全長約120米,最窄處不過幾十厘米寬,僅容一人側身而過。昂首向上,隻有零星光亮投入,天空也隻有小小的一線。伸手觸及兩側石壁,難見陽光的青苔濕潤而柔軟,長勢良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禎三年(1630年)遊覽至此,後於遊記中記載道:“其隙僅分一線,上劈山巔,遠透山北,中不能容肩,鑿之乃受,累級斜上,直貫其中。餘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未曾見若此之大而逼、遠而整者”。“大、逼、遠、整”,四字囊括了永安桃源洞之奇秀、壯美,堪稱全國之冠。2001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將永安桃源洞“一線天”景點收錄為“最狹長的一線天”。
一線天往上,是一口古井。傳說是明朝正統年間農民起義軍首領鄧茂七的侄子鄧伯孫在這裏駐軍時開鑿的。古井鑿於岩石之上,卻照樣有泉水湧出,實乃人間一大奇跡。由此下山,
走出一線天,就是豁然開朗的穀地,在這還能看見整個景區內最大的崖壁——百丈岩。百丈岩高約140米,崖壁如刀割般齊整,屹立群峰之中,宛若高傲的武士,俯視著周圍的一切。
漫步桃源洞,耳畔有詩書。陶淵明的武陵源是可望不可即了,可桃源洞卻真真切切地存在著。陳源湛獨自一人端坐山間、溪畔、樹下,靜靜地看著這個紛紛亂世,有酒為伴,亦有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