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大文章(1 / 1)

沙縣小吃大文章

很多人都是先知道沙縣小吃,然後才認識沙縣,了解沙縣的。沙縣位於福建省中北部,閩江支流沙溪下遊,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利,素有“金沙縣”、“千家之市”之稱。

衣冠南渡的中原人,南來北往的商旅,成就了沙縣獨特的小吃文化,沙縣小吃也因此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近幾年來,沙縣小吃業成為帶動當地農業農村特色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沙縣也因此榮獲“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等稱號。每年的12月8日為“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

中原漢族的飲食文化傳播到沙縣,和中原人南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三千多年前,隸屬閩越國的武夷山脈人煙稀少,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沙縣在建縣之初隻有兩三個村落。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改變了這裏原始的生活格局。據當地族譜記載,沙縣境內各姓居民均為中原漢族後裔。《八閩通誌》記載,西晉末年,“中原板蕩,衣冠南渡,入閩者八族”。而唐朝“安史之亂”和北宋“靖康之難”引發的兩次規模空前的移民潮更推動了客家民係的孕育形成。顛沛流離的客家先民們發現,武夷山脈南麓是一塊遠離戰爭和災害的“世外桃園”,因此很多人便在此聚集下來。分布廣泛的中原人遷居沙縣,使沙縣成為各省漢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彙集地。

在小農經濟為主的農耕時代,客家先民尤其重視一年當中的節氣。凡有節氣,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點心、小吃來供奉菩薩和祖先,因此,沙縣小吃可以說是客家人南遷曆史的活字典。這些小吃不僅豐富了節氣和祭祀的供品,還大大滿足了傳統節日以及婚嫁、喪葬等風俗禮儀活動的需要。

沙縣小吃被稱為中原漢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是中原飲食文化的分支,屬於漢族飲食文化傳統的“客”字號,其製作工藝源自中原一帶飲食民俗,有的甚至能從古代典籍中找到出處,如“沙縣板鴨”民間稱“臘鴨”。肉類醃臘在我國由來已久,其中“臘”指製作的時間為農曆臘月,加工方法是將肉撒上香料、薑等,用鹽醃漬,再風幹、曬幹。又如夏茂鎮的“冬酒”和城關的“新沉紅”,這一民間家釀酒雖稱呼不同,在《周禮》和《詩經》中卻均有記載。味道鮮美的沙縣麵食和以老漿水點鹵的豆腐,也可以在先民的食譜中找到。而在小麥尚未推廣的南方,客家人總結生活經驗,就地取材,以稻米、芋子和地瓜粉製成的皮兒包成的“芋餃”軟糯、嫩滑,粘性不亞於北方的水餃。

沙縣小吃既有福州、閩南一帶的飲食特點,又有汀州一帶的客家飲食風格,地域色彩濃厚,食物品種繁多,而且價格實惠,不管是清鮮淡甜、製作精細的城關小吃流派,還是鹹香辣酸、製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都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大有文章的沙縣小吃是沙縣的靈魂。來到沙縣的人必定要細細品嚐沙縣小吃,而吃過沙縣小吃的人,無一不發“沙陽歸來無小吃”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