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股票技術分析的基本理論(5)(1 / 2)

支撐線和壓力線主要是從人的心理因素方麵考慮的,兩者的相互轉化也是從心理因素方麵考慮的。支撐線和壓力線之所以能起支撐和壓力作用,很大程度是由於心理因素方麵的原因,這就是支撐線和壓力線理論上的依據。當然,心理因素不是唯一的依據,還可以找到別的依據,如曆史會重複等,但心理因素是主要的理論依據。

一個市場無外乎三種人,多頭、空頭和旁觀。旁觀的又可分為持股的和持幣的。假設股價在一個支撐區域停留了一段後開始向上移動。在此支撐區買入股票的多頭們很肯定地認為自己對了,並對自己沒有多買入些而感到後悔。在支撐區賣出股票的空頭們這時也認識到自己弄錯了,他們希望股價再跌回他們的賣出區域時,將他們原來賣出的股票補回來。而旁觀者中的持股者的心情和多頭相似,持幣者的心情同空頭相似。無論是這四種人中的哪一種,都有買入股票成為多頭的願望。

正是由於這四種人決定要在下一個買入的時機買入,所以才使股價稍一回落就會受到大家的關注,他們會或早或晚地進入股市買入股票,這就使價格還未下降到原來的支撐位置,就把價格推上去。在該支撐區發生的交易越多,就說明在這個支撐區投資者入市願望越強烈,這個支撐區就越重要。

我們再假設股價在一個支撐位獲得支撐後,停留了一段時間開始向下移動,而不是像前麵假設的那樣是向上移動。對於上升,由於每次回落都有更多的買入,因而產生新的支撐;而對於下降,跌破了該支撐,情況就截然相反。在該支撐區買入的多頭都意識到自己錯了,而沒有買入的或賣出的空頭都意識到自己對了,無論是多頭還是空頭,他們都有拋出股票逃離目前市場的想法。一旦股價有所回升,就會有一批股票拋出來,再次將股價壓低。

以上的分析過程對於壓力線也同樣適用,隻不過結論正好相反。

這些分析的附帶結果是支撐和壓力地位的相互轉換。如上所述,一個支撐如果被突破,那麼這個支撐將成為壓力;同理,一個壓力被突破,這個壓力將成為支撐。這說明支撐和壓力的角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轉換的,條件是它是否被有效突破。怎樣才能算被有效突破呢?用一個數字來嚴格區分突破和未突破是很困難的,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線。一般說來,穿過支撐線或壓力線越遠,突破的結論越正確,越值得我們相信,越讓我們認識到新的壓力線和支撐線。有幾個數字值得我們注意,3%,5%,10%和一些整數的價位。突破這些數字,往往是我們改變看法的開始。3%,5%和10%是針對跌破支撐線或壓力線的幅度而言。3%,偏重於短線的支撐和壓力區域,10%偏重於長線的支撐和壓力區域,5%介於這兩者之間。整數價位主要是針對人的心理狀態而言,它更注重心理,而不是注重技術。4.99元與5.00元相差並不多,但4.99元給人的印象是跌破5元了,而5元還未跌破5元。

4.支撐線和壓力線的確認和修正

一般來說,一個支撐線或壓力線對當前股價影響的重要性有三個方麵的考慮,一是股價在這個區域停留的時間的長短;二是股價在這個區域伴隨的成交量大小;三是這個支撐區域或壓力區域發生的時間距離當前這個日期的遠近。很顯然,股價停留的時間越長,伴隨的成交量越大,則這個支撐或壓力區域對當前的影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有時,由於股價的變動,會發現原來確認的支撐或壓力可能不真正具有支撐或壓力的作用,比如說,不完全符合上麵所述的三個條件,這時就有一個對支撐線和壓力線進行調整的問題,這就是支撐線和壓力線的修正。對支撐線和壓力線的修正過程其實是對現有各個支撐線和壓力線的重要性的確認。每個支撐和壓力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股價到了這個區域,它很有可能被突破,而到了另一個區域,它就不容易被突破。這為進行買入或賣出提供了一些依據,不至於僅憑直覺進行買賣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