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用錢賺錢的財商智慧(2)(2 / 2)

小夫妻的“錢生錢”智慧

——出自《新婚小夫妻幸福理財計劃》

【標簽】 理財 錢生錢 高收益 投資

單位同事呂姐是一個挺讓人羨慕的女人。雖然她與老公兩人都是收入不高的普通職員,但是家庭關係特別和睦。隻要單位加班,呂姐老公肯定會來接她,然後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夫妻雙雙把家還。在我還沒結婚時,單位同事就經常以她為例子告誡我:“找老公,就要找一個真心實意對你好的人,不一定非要嫁給有錢人!”

正當人們都認為呂姐過著“貧賤夫妻百事樂”的生活時,一件跌破眾人眼球的事情發生了——呂姐家新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兩居室。當時北京的房價雖然還不至於漲到了2萬~3萬元/平方米,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總價格應該也在100萬元左右。

呂姐與老公的雙方父母都不是有錢人。以呂姐的家庭收入,能夠買得起這套房子,其中必然有“不能說的秘密”。一次,單位恰巧派呂姐和我兩人去外地出差兩天,這個大好時機當然不能錯過,我借機問起她買房子的事情。

在單位,呂姐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不過,那天當我問起她時,她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房子的確買得很辛苦,要不是因為平時注意理財投資,以我們的收入肯定支付不起……”從那天開始,我才知道,原來,呂姐是潛伏在身邊的一位理財高人。

與呂姐相似的同齡人,尤其是同齡主婦,手裏有錢往往都會存入銀行,如果覺得活期利息太少,就存定期,反正,就想讓錢安安穩穩地躺在銀行睡大覺。有幾年財務經驗的呂姐則不同,在她意識裏,錢隻有動起來,才能發揮最大價值,才能“招引”來更多的錢。

據她說,平時,她會為家庭預留至少3~6個月的固定開支,以應付突發的緊急事件。為安全起見,她不會將這筆錢存放在家裏,而是存入銀行活期戶頭,隨用隨取。其他剩餘的錢,用呂姐的話說則“要讓錢來生錢”,拿去進行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資。

她將家庭收入的30%投入股市。股市是一個“錢生錢”的好去處,雖然其中蘊涵著重重風險,但動輒0.5倍或1倍甚至更高的收益,讓更多人不畏風險,前赴後繼。呂姐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她不像大部分散戶一樣盲從一些所謂專家的建議,而是基於平時掌握的消息,自己作出分析與判斷。

她喜好一些大公司或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新興行業的股票,那些易受外界影響、升降幅度又小的股票並不是她的“菜”。在這樣的投資理念下,有幾年,呂姐股票投資的年收益甚至會高出他們夫妻兩人的工資收入,為他們的買房大計立下汗馬功勞。

投資股票,錢來得快,可能縮水縮得也快,呂姐善於理財,但不精於賭博,她沒有把全部希望寄托於股市,而是將一部分家庭資產投資在了更為穩妥的基金上。

在基金選擇上,呂姐選擇的是一些老牌基金,它們大多經過熊市和牛市的雙重洗禮,長期業績穩定良好。由於已經進行了股票投資,呂姐更青睞債券型基金,相對股票基金而言,其收益更為穩健,也算是對股票風險的一種補充。2008年股市由牛轉熊,很多人被“套”得臉都綠了,呂姐依舊不急不忙。她之所以如此氣定神閑,是因為背後有爭氣的基金在為她撐腰。

呂姐投資有道,將家庭資產越“投”越多。不過,考慮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狀況,呂姐並沒有疏忽家庭不可缺少的保障。孩子雖然剛上初中,她已經為其規劃好了教育儲備金;對父母和夫妻兩人的養老問題,她也已經早早“下手”。

在家庭理財方麵,每代人都各有自己的特色。父母一代人更傾向於節儉,下一代人則可能更傾向於投資。現在,一個聰明的家庭主婦,節儉與投資兩手都要抓,而且兩手都要硬。一方麵要慎重利用口袋裏的錢,精打細算;另一方麵,還要多多修煉金融財經知識,在不斷提高家庭生活品質的基礎上,保證資產穩定增值。

隻有這樣,才能扛起家庭的錢袋子,而且,讓其越來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