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養老計劃,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1)(1 / 2)

社保隻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對一個過著幸福晚年生活的老年人而言,每月的主要開銷包括吃穿和交通等日常開支以及“享樂費用”,比如用於聽音樂、旅遊、養寵物等。這就需要沒有穩定工作收入的晚年也能有足夠的資金來源。這筆資金從何而來呢?

現在大多數城鎮居民都已納入社會保障體係,可以在退休後領取退休金,但光靠現有的社保體係是無法實現這樣的目的。上海是我國社保體係比較發達的地方,有人做過計算,按目前的養老金提取比例,在未來社會平均工資穩定提升的前提下,社會保障體係隻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提供的退休金基本上隻能達到退休前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別是對高收入人群該比例會更少。也就是說,如果光靠社保體係的退休金,退休前後的生活將發生天差地別的變化。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中,退休人員依靠社會保障係統實現豐足的晚年生活是不現實的。

此外,由於社會價值係統的變化,加上計劃生育的影響,未來的一對夫婦可能要照顧四位老人,子女也將不再能夠成為未來養老的依托。這樣,傳統的依靠社會和依靠子女來實現養老的格局將會改變,因此,唯有依靠自己來獲得滿意的晚年生活。結合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係和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國情演變,現在沒有退休的年輕人,如果自己手裏沒有一筆豐厚的養老基金,要維持尊嚴而體麵的晚年生活,可能真不容易。

一些金融專家提醒,養老保險在城市還沒有完全普及,在農村更是空白,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獨生子女將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由此將產生一係列社會問題。這時,增加保險資產的比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目前,三口之家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家庭買保險普遍存在重孩子輕大人的現象,這與金融專家的觀點恰恰相反。孩子當然重要,但是保險理財體現的是對家庭財務風險的規避,大人發生意外對家庭造成的財務損失和影響要遠遠高於孩子。因此,正確的保險理財原則應該是首先為大人購買壽險、意外險等保障功能強的產品,然後再為孩子按照需要買些健康、教育類的險種。而且在資金投入上,大人應該占大頭。

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職業背景,買的保險也不同。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需要什麼就買什麼。剛剛步入社會,變動因素多,尚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購買的保險應該以意外險、人身險為主。這時,即使收入不多,也不能忘記參加養老保險。如果單位不負擔,自己出錢也要參保。成家立業之後,生了寶寶,積累了一定的資產,應及時補充健康險、家庭財產險等險種。過了50歲,醫療保險就顯得必不可少了。如果過了60歲才想到買醫療保險,就晚了——不少保險公司拒絕受理,即使受理,保費也比早買貴很多。

目前的社保體係隻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隨著物價的上漲,幾十年後依靠社保係統實現豐足的晚年生活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你盡早做好養老規劃,多渠道理財,為未來的老年生活提供穩固的保障。

著手準備一份百萬元養老基金

現在不少年輕人都將理財的目標集中在房子、車子和孩子的教育方麵,對自己的退休生活並沒有過多考慮,這是相當危險的。特別是現在的高收入階層,如果沒有一定的積累,退休後單靠退休金,其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

那麼,每個人究竟需要多少養老金,才足夠過上舒適的生活呢?據有關理財專家介紹,考慮到大多數人退休後對錢的需求會減少,如住房的費用、子女的教育費用等會減少,而醫療、旅遊等費用會上升,幾項費用互有增減,我們假定支出的費用比工作時減少50%,這應該是個比較大的降幅,即使這樣,退休金還是不夠維持較高的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