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出生於1944年,1968年畢業於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MBA學位;1969年進入富達管理公司成為研究員,1977年成為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人職務的13年間,該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並且是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間的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
投資機會無處不在
林奇語錄:“24小時都有投資機會。”
林奇認為,“從室內到戶外,從學校到購物中心,到處可見上市公司。無論食、衣、住,行、居家、公務用的產品,幾乎都有上市公司生產的;而從出品香水到製造小刀,抑或生產澡盆或熱狗的上市公司,你都可以自由擁有其股權。”由此可以看出,投資機會時時處處存在。無論食、衣、住、行、居家、公務用的產品,幾乎都有上市公司在經營或生產;無論大小的公司,都有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率的典範。
我們試著想象一天的生活,比如說我們出門開的是一汽生產的轎車,穿著七匹狼生產的休閑套裝,出門到蘇寧電器購買生活所需要的美的空調和TCL的電視機,再去王府井百貨購買生活用品。在商場中有兩麵針的牙膏、伊利公司生產的牛奶、雙彙火腿腸以及燕京啤酒和張裕紅酒。在回去的路上,順便到福耀玻璃的服務中心換了汽車玻璃。而最終這一切在付賬的時候我們用的是工行的牡丹信用卡或者是招商銀行的信用卡來付賬。其實這也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的一天,可是已經與這麼多上市公司發生關係了。當無數的消費者進入了這個消費市場,就形成了上市公司和消費者之間、上市公司之間以及消費者之間龐大而複雜的網絡,現代社會生活的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這個網絡。
大家可能已經想到了,在我國還有黃金周七日假期,所謂的黃金周也更多是從消費的角度出發的。這個時候旅遊則又成為了熱點。首先要選擇出行方式,一般人們從性價比的角度來選擇的話,鐵路是首選。而當鐵路擁擠的時候我們想到了鐵路的建設,想到了中鐵二局和晉西車軸。如果選擇飛機的話,中國航空、南方航空、海南航空等都是上市公司。出團旅遊呢,中青旅是具有連鎖店性質的上市公司。而旅遊類上市公司和酒店類上市公司則是我們旅遊到了各地以後幾乎都要接觸的對象,比如首旅股份、桂林旅遊、黃山旅遊等等,都是旅遊時非常容易接觸到的上市公司。
好股票並不一定會很貴
林奇語錄:“幾乎所有連鎖店、速食店、主要製造商或具知名度產品的子公司,你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股東,而且所費不多。”
在社會中常常有很多人在說,炒股炒成了股東是一種悲哀。可是當拿到便宜的好股票的那種心情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比如說,當拿了旅遊類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旅遊一直旺盛,或者是拿了家電類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的產品的銷售一直居於市場的領先地位時,我們就會想又有這麼多的利潤可以進行分配了。這是一種投資的心態,而這種心態的根源在於好股票便宜的時候投資買入並持有了它,並成為了它的股東。
投資,已經逐漸地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環,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環。在資本市場向好,上市公司愈加規範的今天,通過成為上市公司股東的方式,無論是大股東或小股東,是享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最好的方法。而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也是有益的,正如林奇所表述的,“當一家公司發行股票,它用投資人的錢來增設商店、蓋新工廠,或改良產品,使它們能賣更多的產品給更多的顧客賺取利潤。當這家公司越來越茁壯興盛,它的股票也就變得更有價值,投資人因此得到不錯的回報。”
1.投資與消費
在林奇的眼裏,可以通過投資上市公司的股票獲得更大的收益,關鍵是處理好前期選擇股票的問題。因為很多股票是投資者買得起的。投資者可以用買一台空調的錢,比如說3000元,可以在2006年6月份的時候買300股美的公司(000527)的股票;用買長虹最新款的彩電的錢,比如說15000元,可以在2006年6月份買5000股的四川長虹(600839)的股票。但是如果拿到了2007年,成為股東的投資者則分別賺取了另外3台空調和一台彩電,把這些錢投到產品上去的時候,則依然是一台空調和一台彩電,還不考慮跌價的影響。綜合來看,如果投資者拿著這些錢去買了這些公司的股票而沒有買他們的產品,並且持有它成為其股東,那麼現在至少是可以多買幾個產品的,這當然也包括了產品降價的問題,但是更主要的是投資收益的增長(假設產品價格不變,可以直觀地比較)。
也許有的讀者現在會想到,我不買的話怎麼支持上市公司的業績呢?都投資了,誰去買產品?這不是問題,也許是因為我們列舉的例子有點特殊,有時候消費的延遲並不代表不購買公司的產品,其次投資後獲得收益的增長不是可以購買更多的產品嗎?同時這裏的投資並不代表著不消費,消費者的延遲消費可以帶來更多更好的消費感受。更何況延遲消費與浪費和炫耀相比,那麼前者就更加具有吸引力了。這也提醒我們一點,一些不必要的消費經常會造成無端的浪費乃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