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昌碩故裏的大師足跡(1 / 2)

昌碩故裏的大師足跡

浙籍名人

作者:餘連祥

1913年,吳昌碩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在印社觀樂樓題寫長聯道:“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

“一耕夫來自田間”,既是自謙,又為實情。吳昌碩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即1844年9月12日,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

鄣吳村原先稱魚池鄉歸仁裏。此地山青水秀,宜居又宜稼穡。吳氏高祖吳瑾於南宋年間由淮安渡江,在此繁衍生息,至明代中葉成為第一大姓,歸仁裏由此改叫“鄣南吳家村”,簡稱鄣吳村。嘉靖中,吳氏有“父子叔侄四進士”,傳為浙西科舉史上的佳話。及至清代,吳氏一直是官宦望族,舉人、進士不下百人。

官宦富豪在鄣吳村大興土木,鋪著卵石的街巷縱橫交錯,高大的門樓、牌坊溪邊林立,亭台樓閣鱗次櫛比。村民引山溪穿村而過,名鯉魚溪。這條溪從吳氏大戶人家的廚房間緩緩流下來,各家取水洗滌特別便利。傳說,吳氏宗族操辦紅白喜事,菜肴放在木盤上,可以從上家廚房漂流到下幾家廚房。現在,這條溪還淙淙流淌;鄣吳人盡管喝上了自來水,但仍愛在清溪水裏淘米洗菜。

山坡上的吳氏宗祠,氣勢雄偉,被當地人誤譽為“金鑾寶殿”;吳家官墓,當地俗稱“天官墓”,附有“金頭禦葬”的神奇傳說。因而當地有“大大鄣吳村,小小孝豐城”的童謠。如今,村裏尚留有“狀元坊”“狀元橋”“天官府”“天官墓”“下馬石”等地名和遺跡。

吳昌碩為吳氏二十二世孫,初名俊,又名俊卿。父親吳辛甲,鹹豐元年(1851)舉人,有“截取知縣”虛銜,著有《半日村詩稿》。鄣吳村西有崇山峻嶺,村東和村中溪邊古木參天,日照短,人稱“半日村”。吳昌碩晚年憶故鄉,刻有一方“半日村”朱文印。祖父吳淵,嘉慶戊午(1798)舉人,曾任嘉興府海鹽縣教諭,後任孝豐古桃書院山長,著有《天目山房詩稿》。

吳昌碩六歲時即由父親破蒙,七八歲時便入亭子山下的溪南靜室讀書,十二三歲時隨父親下田勞動。他可是實實在在做過“耕夫”。溪南靜室由吳氏義塾發展而來。吳昌碩有好幾首詩吟詠到溪南靜室:“……別墅下溪南,繞屋種鬆樹。秋空巢鶴歸,明月照山路。下有讀書堂,是我舊吟處。”

受父親的影響,吳昌碩自小即酷愛刻印。因家貧,他便以鐵釘作刀、古磚為石,像個繡花女那樣靜靜地坐著習練,故被鄉人戲稱為“鄉阿姐”。鈍刀刻石,吳昌碩曾傷了左手無名指,因鄉間缺醫少藥,發炎後爛去一小節。他至老仍念念不忘,經常用短了一截的無名指示人,告誡後人要刻苦學藝。吳昌碩日後創立了“鈍刀硬入”的治印技法,也算是從小練就的“童子功”。

鄣吳村地近浙皖蘇交界處。鹹豐十年(1860),戰亂延伸至這一帶。戰前,父母為吳昌碩訂了一門親,姑娘姓章。戰火臨近,章家就把姑娘送到了吳家。章姓姑娘與吳昌碩兄妹相稱,十分投緣。戰亂持續了四五年,吳昌碩隨父親逃難在外,留在家裏的祖母、母親、弟妹和未婚的章氏都死於非命。

吳家大院毀於那次戰火,遺存下照壁、石礎、牆基和青磚石鋪就的天井,但大院裏的吳昌碩故居居然幸存,後來又挖出了大院前的半月池和狀元橋,讓人遙想當年盛況。

當地人把吳家的封疆大臣和京官一律稱為“天官”,分布在金華山和玉華山上的吳家官宦之墓,也被稱為“天官墓”。這些天官墓都已毀圮。王季平老先生退休前為鄣吳鎮文化站站長,他認真搜集天官墓遺址中發掘出來的墓碑、墓誌銘等,大都陳列在吳昌碩故居。據他介紹,天官墓前也有半月形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