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翰墨清芬:劉氏三先生手跡輯存(1 / 2)

翰墨清芬:劉氏三先生手跡輯存

書畫墨韻

作者:莊月江

《翰墨清芬》是劉鶚、劉大紳、劉蕙孫祖孫三先生的“手跡輯存”,包括文章、詩詞、書信、日記和條屏、對聯、畫作、扇麵、印譜等。由於劉鶚在中國近代文化界的影響,《翰墨清芬》成為當今難得一見的資料:了解他們治學、行事、為文和交遊的一般情況,得到書法、篆刻的藝術享受。

劉氏族譜丹徒(今江蘇鎮江),為南宋中興四將之一劉光世後裔,但圍繞《翰墨清芬》,劉氏與浙江也有一些聯係。

劉鐵雲、鶚(1857—1909),以《老殘遊記》聞名於世,通多門學術,是淵博的雜家,但他的事業與抱負,並不在“小說救國”,而是致力於“養天下”和實業救國。據鐵雲先生《抱殘守缺齋日記》記載,他曾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下旬,到杭州謁見浙江巡撫聶仲方,相談開采衢嚴溫處四府煤鐵礦的計劃,並有其他深度考察。

劉季英、大紳(1887—1954)是鐵雲先生四子、羅振玉女婿,雖多數時間服務於金融機構,卻以研究《周易》聞名。他曾有《關於〈老殘遊記〉》一文,澄清了許多人對《老殘遊記》的誤讀。1950年,他養病杭州,閑暇做學問,直至去世。劉佩韋、蕙孫(1909—1996)是季英先生長子,曾執教於之江大學,1951年調往福建師範大學。他著書多種,包括《〈老殘遊記〉補篇》。

《翰墨清芬》是佩韋先生的九個子女為紀念父親而編就的紀念冊,祖父、曾祖父手跡彙錄其中。

一章“劉鶚”占了《翰墨清芬》的相當部分,收入《老殘遊記外編》殘稿和《芬陀利室存稿》《〈愚園雅集圖〉撫本題簽並後序》及書信手稿、篆刻等影印件近百幅,都附有簡短的說明文字。

看到《芬陀利室存稿》影印件,我尤為親切。那是1976年的某個秋夜,我到劉德威兄家閑坐—他是佩韋先生的長子,為照顧爺爺季英先生,伴留杭州,1958年到衢州工作,我倆同在一報社而熟識為友。聊天中,德威兄說起前些天兩個女兒到福州爺爺家度假,帶回一本鐵雲老殘的遺詩,父親囑他刻印。他拿出這一手抄本,紅格紙稿,棉線裝訂,古風依稀在。遺詩包括《芬陀利室存稿》《東遊草》《抱殘守缺齋遺詩輯存》三輯,全都由佩韋先生年輕時收集、用蠅頭小楷抄寫,端麗俊逸,讓人頓生愛惜。我當即向德威兄借了回家抄錄。花五夜時間,我將劉鶚106首遺詩複寫三份,然後請德威兄題簽“鐵雲詩存”,作為封麵,又請他另紙加蓋他保存的“鐵雲審定真跡”“抱殘守缺齋”篆印,作為“插圖”。半月後,德威兄將《鐵雲詩存》刻好,油印了50餘冊寄給父親,佩韋先生即“分贈家人和親友”。學者嚴薇青先生得到油印本大喜,即“商請佩韋先生,早日出版,餉彼學人”,並於1980年端午節為之作序。同年12月,齊魯書社出版《鐵雲詩存》。

一章“劉鶚”中收有一軸“二畫一書”。鐵雲先生生前極為珍愛一幅《山雪春融圖》:滿目環山,無留空白。佩韋先生亦極歡喜,他將此畫與另幅《布袋和尚》圖裱糊在一起,中間用鐵雲先生兩則《〈山雪春融圖〉跋》隔開。跋文介紹了鐵雲先生之於《山雪春融圖》三得兩失的經過,讀過,感覺是極妙的筆記小品。而佩韋先生黏貼《布袋和尚》圖於上方,其意也深:本來“收拾乾坤布袋裏”,何況尺幅畫作?得失空空,當超然物外。

二章“劉大紳”篇幅最少,所刊為《關於〈老殘遊記〉》的幾頁原稿、寫於杭州的七絕《湖上雜感》四首手稿和《桃源詩》條幅,以及《貞觀學易》《春暉軒心痕殘稿》手跡,還有《鍾馗畫像》一幀。《關於〈老殘遊記〉》寫訖於1931年,發表於1939年《輔仁文苑》第一輯;翌年《宇宙風》轉載,上世紀50年代收入《〈老殘遊記〉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