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玉座上,君臨黑暗的那位支配者,就是曾被譽為至高無上的王者——“光之明星”——現在被稱為路西華……
路西華之謎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路西華=撒旦,但對所有相關資料分析後,還發現在研究聖經的人士之中,有三點爭議:
中的撒旦,satan是翻自希伯萊文的英文)。
他原是非基督教係中的黎明(即光明)之神。
中世紀有一首詩中題到:
……lucifer,how fallest thee from the heaven……(路西華,你如此由蒼穹而降)。
看了這個我自然想到《以賽亞書》中的“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為何從天上墜落?”,又想到《最終聖戰》中雅典娜的台詞“黎明之子路西華,你居然從天而降……”
也有人認為這裏提到的fall是“下凡”不是“墮落”,heaven也不是指天堂而是天空。可把這段想做是黎明曙光的擬人化……
三,翻譯出版1611年king james版聖經的50 多位學者還是“借”用該詞來代替canaanite(巴勒斯坦一帶)神話中的“helal”son of“shahar”(“dawn”)於剛才提到的《以賽亞書》十四章:
isaiah 14:12 how art thou fallen from heaven,o lucifer,son of the morning!how art thou cut down to the ground,which didst weaken the nations!
有人說實際上這段是拿來罵politically(巴比倫之王),至於是否又可推而廣之於一般的“邪惡”,“邪惡之”……就看“權威”們對聖經的“郢書燕說”了。
這用法是如此的普遍,以至當milton(米爾頓)寫《失樂園》時,很自然地用了lucifer。《失樂園》中有一大部的情節乃milton(米爾頓)個人的文學創作,不能視為聖經的“解譯本”,詳讀兩者便能清處地查覺。當今通俗的“惡魔學”乃是將兩者混淆的產物,這倒無可厚非,隻是實在無以做為論點的依據。有時我們必須分清楚:何者取自聖、何者取自基督教前(異教)文化,何者又是作家的創作。中世紀乃至文藝複興時,基督教經曆了一次與希臘神話的混同,但丁的《神曲》中可以很明顯地見到。此混同僅及於俗世層麵。不過討論聖經或相關知識時,這些因素並不是非常重要
序言-1-
惡魔/demon/daemon
英語中的demon語意相當廣泛。如薩滿宗教(譯注1)中為人帶來疾病等災厄的「邪惡精靈」「惡靈」、神祇或人類之敵、誘惑人類的存在,皆可以demon稱之。此字可謂是對惡魔的總稱。
現在,於惡言相向篾稱對方時、或指稱使用香辛料之辛辣料理(譯注2)、惡人、有吸引力者、轉包者時,亦頻繁使用此字,將其視為一個普通名詞。惡魔原本乃是「惡」的擬人化字彙。由於神話中作為惡魔登場的角色乃是帶來惡的存在,故問題重點在於他所帶來的是何種「惡」;是「誰」所造成的反不重要。擁有人格特性的惡魔受人重視乃是惡魔被擬人化後才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