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揚州城看熱鬧(2 / 2)

“家興,瘦西湖裏麵有些什麼好的景點?”

“景點還是不少,但是比較有點特色的是前麵這座有五個亭子的橋,你看這座橋是‘橋’和‘亭’結合在一起的。橋的主體是三孔拱形石橋,橋身的兩側又各建兩個四方形的橋墩。在主橋上造了一個有四根柱子撐起來的四方形的亭子。另外兩側四個四方形的橋墩上,也各建一個同樣的四方形的亭子,這就使這座橋上有了五個同樣的亭子。這中間的一個亭子略高於四周的四個,站在遠一點的地方這五個亭子看上去真是錯落有致。走,我們到橋麵上去。”

“這橋叫什麼名字?”

“叫五亭橋。”

家興說著,就拉著錦繡走上了五亭橋,說:“錦繡,在這橋麵上的五個亭子是串連在一起,可以從這座亭子走到另外幾座亭子。這瘦西湖麵積不大,在這橋上的亭子裏向四外看去,整個瘦西湖可以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家興,這裏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天還不太暖,要不然到下麵湖裏一起劃劃船,倒也悠然自得。”

“人家都在搞特殊事情,你倒想來悠然自得。要是給那些人見到了,一定說你是個保守派,不剃你個陰陽頭才怪哩。”

“我可不想搞什麼特殊事情。”

這兩人說說、看看、坐坐、走走,漫步下了亭子橋,從原路走出瘦西湖大門,又上了一輛三輪車。

三輪車夫就問:“同誌,到哪裏?”

家興說:“去國慶路、東方紅路,在‘文昌閣’停一停。”

這三輪車夫說了聲:“好來。”就使勁地蹬著車子,左拐右拐,這車子搖搖晃晃到了“文昌閣”停住了。三輪車夫說:“同誌,下車吧?”

“不下,就在車上看看。”然後對錦繡說:“這裏就叫‘文昌閣’,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五百多年。現在大家叫它改了名稱。那些搞特殊事情的人們經常在這裏集會、開展活動,所以這裏經常非常熱鬧。”

“你常來,自己要當心點!”錦繡倒像大人關照孩子似的。

家興又對三輪車夫說:“同誌,走吧,到國慶路。”

這三輪車夫有些好奇地問道:“同誌,聽說話口音你們好像是上海人,是來搞串連的吧?”

“我們是來揚州走親戚的。”家興隨口答道。

“原來是走親戚的。”三輪車夫也就沒多說什麼,就蹬起車子,不一會兒到了國慶路、東方紅路的十字路口。

兩人下了車,付了車錢,就在這十字路口站了下來。

家興指著前麵介紹說:“這裏是揚州的中心地段,東方紅路,原來叫江都路,現在趕時髦,改叫東方紅路。”

果然,眼前是人山人海,四周凡是好貼特殊文章的地方都貼得滿滿的。什麼北京來電,南京來電,最新最高指示,中央文件;這位中央首長講話,那個什麼司令的緊急呼籲!強烈抗議!辟謠,什麼人的曆史等等,總之是什麼內容都有。有的人貼好後還特地寫上四個大字:不準覆蓋!但是,這幫貼好文章的人前腳剛走,後麵就有人過來馬上把剛貼好文章給覆蓋掉了。

家興、錦繡兩人正在觀看一份署名“鬥士”的文章,忽然有幾個人來到牆邊,動作非常熟練,涮、涮、涮地,三下五除二,把人們正在看的文章給覆蓋掉了,貼上了他們自己的文章。

在這裏看的人就說:“同誌,你慢一點貼上去,這上麵的內容我還沒有看完呢!”

但那些來覆蓋別人文章的人,根本不理不睬,把自己的文章貼好後就走了,到別地方又去完成他們貼文章的任務了。

可這裏文章貼的、覆蓋的、看的人們,來來去去,裏裏外外,一層又一層;不一會就爭起來、吵起來,有時竟動起了手。

在馬路上,一會兒有一個隊伍來了,前麵有一個人手裏拿著簸箕、麵盆,走著、敲著。有時又是打著紅旗的什麼隊伍,在馬路中間走著,高喊起口號,一會兒,這隊伍又突然跑了起來,弄得滿條馬路上塵土飛揚。

“這些人怎麼這樣,這有什麼意思,天天這樣?”錦繡問家興。

“這還不算什麼,外省有的地方據說搞得更加離譜,更加不像話!”

“家興,我們還是走吧,不要在這裏,跟我一起回上海算了。”

“你說得容易,我這當兵的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說走就走?時間不早了,我們就到陳慧老師家裏去吧。她家就在這東方紅路上,往東走不遠就到了。”

接下去怎麼樣了,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