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創新改進社會治理(1 / 1)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創新改進社會治理

機關與基層

作者:餘洪法

社會治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與管理,說到底是做群眾工作的。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狀況總體上是好的,但也有不少亟待改進的地方。由於發展不均衡、分配不平衡等,使得部分人的心態及行為發生了變異,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增多,追求物化、價值異化加深,尤其社會公平正義的欠缺,引發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惡化了社會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的難度加大。

理清思路,抓住根本,創新和改進社會治理

我們之所以感到社會治理難度大,根本原因是實踐中很多還沿用統管一切、倚重管製的“管製型”治理模式。該模式的理念症結在於過度仰仗公權力支撐實行管製化治理,馭民色彩濃厚、服務意識淡薄,頗受公眾詬病。

理念引領思路,思路指引方向。若社會治理理念不明、思路不清,就像沒有方向的船,什麼風都不會是順風,勢必相互掣肘,成效不大。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定位,為治理理念的確立鎖定了方位。我們當以服務為依歸,全麵創建“服務型”社會治理新模式。

同時,隨著民眾權利意識的增強,我們應為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留下足夠空間,組織引導民眾和社會組織依法理性參與治理。隻有激發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變單一政府管理為政府主導、多元主體良性互動的公共治理,才能合力解決好社會矛盾和問題。我們當摒棄“包攬一切、重堵輕疏”等思路做法,實現從劃槳者向掌舵者、從為民做主向讓民做主的角色轉換,不斷夯實治理能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心係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社會治理正能量

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群眾工作,把黨和群眾喻之為血肉關係。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係,是我們黨最重要的政治優勢。要長期保持好這一優勢,就要贏得民心。

小平同誌說:“為什麼過去很困難的局麵我們都能渡過?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幹部黨員同人民群眾一塊苦。”現在條件好了,可一些黨員幹部吃苦意識淡化、群眾路線淡忘,好逸惡勞、漠視群眾。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適逢其時,切中要害。正如習總書記所說:“要讓每一個幹部都深刻懂得,當幹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

事實上,群眾才是大地母親。離開大地母親依托,既飛不高也走不遠。若社會治理者沒有民事未妥,寢不安眠、食不甘味的責任心,不和群眾同甘苦,就不可能獲得群眾真心。一如有幹部說:“把群眾最急最盼事當成自己事辦,哪有擺不正的?你把群眾裝在心裏,群眾就把你舉過頭頂!”隻有真關心,才會真開心。群眾開心,萬事好辦。我們應捫心自問:群眾在我心裏到底有多重?

把黨的群眾路線切實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

(一)從群眾中來:搞好調研、作好決策。隻有集思廣益,方有遠見卓識;隻有科學決策,方能紓困解難。群眾是社會治理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對治理狀況深有感觸,最有發言權。我們應撲下身子,同群眾一道商討社會治理問題,傾聽民聲、聆聽訴求,從善如流,把群眾呼聲作為決策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決策根本依據,這樣才能斬獲真經,作出好決策。

(二)到群眾中去:對民負責、讓民滿意。出台政策前,還應做好兩件事。一要將政策草案及時回到群眾中,深入聽取意見,認真回應關切,把民眾滿意作為第一和最高標準;二要廣泛宣傳解釋,讓群眾知道事項全貌,以便轉化為群眾思想和自覺行動。至於一個地方社會治理成效如何,最好還是請群眾來檢驗評判。

社會治理之道,在於推進公平正義。我國正經曆由持續釋放市場能量向全麵維護公平正義的大轉型,社會治理事業任重道遠。我們當以猛藥去屙、重典治亂的決心和勇氣,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戮力共創我國社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