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征
人才與知識
作者:歐陽中石
文化是什麼,有許多專家做過定義,古今中外大概幾百種,大家總說到“文化”的某一方麵,但是還沒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較麻煩。《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按照這個定義來理解,大概沒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罷,不好的也罷,能看到的事情,幾乎都可以劃進文化的範疇。至於文化是如何出現的,它為什麼出現,又為什麼形成,都沒有得到回答。現在,我們來分析研究一下。
文化是人類對“美好”的追求
使社會上的各種東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讓它變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來,這叫“文化”。
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追求美好的願望是人類的天性,但是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也要遵從自然界的一些規律,並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和規則。《易經》中說“天行健,地勢坤”。這已經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坤”就是“順”。天和地是在不停地運行的,天要強勁,地要和順,大地上的萬物,也包括人類,都要求“順”。天和地要求“順”,人類如果想要美好,也必須“順”。把“美好”“和順”描述出來,我們中國人就找到“文”這個字。文,即為美好、和諧之義。
文是個什麼字?《易經》裏說:“物相雜,故曰文。” “雜”原來寫作“襍”(我們簡化其為“雜”),左邊是個“衣”字,右邊是個“集”字。從造字來說,意思是有很多鳥飛在一棵樹上,還穿上各種各樣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說,多種樣子、多種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綠綠的,這就叫“文”。此外還有一個解釋,《禮記》中說:“五色成文。”各種顏色都聚集在一塊,這就是“文”。各種顏色都聚集在一塊,但不是雜亂無章地隨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亂,所以我們也說“文章”。各種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亂,有章法,這就叫“文”,是一種美好的象征。
使社會上的各種東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讓它變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來,這叫“文化”。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是人創造的,我們精神上的財富,也都是為了美好而出現的,所以用一個“文”字來描述它。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無論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以及為了達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發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願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實際行動,也是文化;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
如此看來,人們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來的一切願望、行動和結果,都可以涵蓋在文化之中。所以,辭書中所說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在人類社會曆史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文化,或者可以說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覺得,這樣理解,可能靠一點譜兒,至少是摸到了一點邊兒。
說到這裏,我還想作一點重要的說明:在“美好”的後麵,還必須加上“和諧”一詞。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是全人類都有的、共同的一種追求,就難免互相碰撞。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應當作出一個保證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動規範。這個規範必須保證大家都“美好”,這就要求和諧相處,大家都要彼此謙和、容讓、包涵、尊重。
中華文化是發展而來的
世界,從有人類開始,就在追求美好。在追求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形成的物質的或精神的,都是向美好追求的結晶。那麼,怎樣理解中華文化?分析一下,在中華文化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或者說是固有的,比如說我們的“經”“傳”。還有一部分,是隨著社會的曆史發展來的。比如說,我們原來沒有火,也不懂得利用火,不會吃熟食,後來逐漸發現食物做熟了更好吃,火的利用就廣了,可以取暖,可以做飯。還蓋了許多房舍,種了莊稼,這是我們的物質財富。在思想精神領域,有很多書籍和音樂、繪畫等,這更是我們的財富。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是發展而來的。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我們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積累了起來。從先秦而下,沒有停止過新內容的增長。無論漢魏六朝還是隋唐元明清,以至近當代,哪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貢獻,都有一點新鮮的學問成長起來。這就是說:在原來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