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與消費

理財與消費

做空漢能

5月20日早盤在24分鍾內,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從7.01港元暴跌至3.88港元,跌幅達47%,市值蒸發約1300億港元。今年2月和3月,通過滬港通買入資金高達30億港元。雖然希望做空者眾多,但卻基本無法借券,始終有一股神秘力量拉動著股價從去年3月的1港元多飆升至今年3月5日最高點9.07港元。漢能在3月份被納入富時中國50指數時,釋放了一部分融券做空指令,進而有機會建立少量空頭。終於,一筆225萬的賣單,1分鍾內將股價打到了4.5港元,擊破了重要心理支撐關口,引發投資者恐慌踩踏。

2萬億融資

5月20日兩市融資餘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距離上次突破萬億大關隻用了100個交易日,杠杆資金成為推升股市的重要力量。若以去年底的證券業淨資本計算,兩融餘額正在逼近券商淨資本的理論極值,但隨著近期券商融資補充資本金活動的增加,不排除兩融餘額再創曆史新高的可能。按國泰君安的計算,參照與A股投資者結構相似的台北股市,兩融/流通市值的比例最高可到5.5%,再考慮淨資本和流動性監管約束,靜態計算兩融規模上限為2.3萬億元。如果考慮市值因素,兩融需求的上限為3.6萬億元。

神秘買家

幾個月內,歐洲小國比利時一躍成為繼中國和日本後的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當然,比利時並不是用自己的賬戶來進行購買,而是有人使用駐比利時的歐洲清算係統托管服務來購買。神秘買家2月起購買了1410億美元美國國債。2月,日本持有美國國債數額超過了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國外持有國。外界一直猜測,這位神秘買家是中國,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一點。有一點卻可以猜測:中國的外彙儲備大幅下跌,而中國財政部形式上減持美國國債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彙儲備下降的影響。

內地香港基金互認

所謂基金互認,是指內地與香港的基金產品,隻要獲得一方監管部門的審核,就可以在另一方的市場銷售。有消息稱,籌備已久的內地香港兩地基金互認政策即將公布,意味著內地逾6萬億元人民幣公募基金有望“出海”分銷到香港市場,為國際資金進一步開啟中國投資大門。而香港證監會認可基金多達2000餘家,其中有一半是股票基金,這些股票基金,除了港股,還投資於海外股市。霸菱、德盛安聯、摩根資產等外資基金公司早推出香港注冊基金。內地投資者終於有了投資海外績優基金的機會。

借基入市

1月以來,公募基金份額分別每月遞增1275.41萬份、1944.06萬份、1070.98萬份、6947.62萬份。資金借道公募基金入場的節奏直到4月才加速。新基金的規模也表明,資金的狂熱盛宴還未真正開始。根據WIND統計,從本輪牛市出現第一隻百億基金開始,新成立的基金中,累計有31隻基金規模超過50億元,而過百億元的基金僅有4隻,其中還有一隻是可以投資港股的滬港深基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06至2007年的牛市中,大約有33隻新發基金規模過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