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辛格的有效利他主義(1 / 2)

辛格的有效利他主義

文化

作者:薛巍

那些捐出大部分收入的人

現在如果你想捐錢行善,會有許多選擇。一個人該把10萬美元捐到哪裏?是捐錢擴建一個藝術博物館,還是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盲人恢複視力?彼得·辛格認為,正確的選擇是後者。假如一座博物館一個新館要花費5000萬美元,再假定在50年內,每年會有100萬參觀者,一共就是5000萬參觀者。如果你捐出它的造價的1/500,你就可以說你提高了10萬人的美學體驗。如果幫助一個人恢複視力的成本是100美元,10萬美元可以治愈1000人。在辛格看來,讓1000人恢複視力比提高10萬人的美學體驗更好。

辛格是動物權利領域的先驅之一,但他對犬類救助組織的努力表示懷疑。他說,遭受苦難的動物主要在產業化農業領域,農場喂養、屠殺的動物的數量是寵物貓狗的50倍。如果你想減輕最大多數動物的痛苦,就應該去關注肉雞。

4月初,《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在文章中介紹了辛格的學生馬特·韋傑的事跡,韋傑是普林斯頓大學一名優秀的學生,他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哲學係年度最佳論文,牛津大學已經錄取他為研究生。但是2012年畢業後,他去了華爾街一家套彙交易公司。他如此選擇的動機是,如果他在金融行業找一個高薪工作,他就有更多的錢捐給慈善組織。2013年他捐了十幾萬美元,差不多是他稅前收入的一半。他主要是捐給“抗擊瘧疾基金”。據估計,每向這個基金捐3340美元就能拯救一個孩子的生命。這樣算下來韋傑通過捐款比他自己去做義工救的人更多。他說:“如果你從一個失火的大樓裏救出十幾人,你會認為那是你人生最大的成就。但其實普通人捐出他們的部分收入,就能救這麼多人。”

韋傑踐行的是他的老師彼得·辛格倡導的“有效利他主義”運動。辛格認為,這一運動可以讓全世界的人投身於一個新的道德理想:做他們能做的最大善事,不是通常的行善,而是捐出個人大部分收入,甚至捐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血、骨髓或腎髒。

英國哲學家約翰·格雷在《紐約書評》上指出:“辛格的觀點是功利主義的一種變體,功利主義認為道德的目標是價值的最大化。至於價值是哪種,功利主義思想家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基本的善是偏好的滿足——辛格就是這樣,還有的認為基本的善是享樂。”

辛格在《你能做的最大的善事》一書中說,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根源之一是他1972年在牛津大學做講師時寫的一篇文章《饑荒、富裕和道德》,他在那篇文章中說,鑒於饑荒和類似災難帶來的巨大痛苦,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大部分收入拿來減災。為這種事業捐錢沒有合乎邏輯的終點,要一直捐到邊際效用的點,也就是說,捐到如果再捐的話,給自己和家人造成的損失跟受捐助者得到的援助一樣多。根據邊際效用來判斷,辛格說他過得還不夠道德。他和妻子那時隻捐出了收入的大約10%,從那以後,這個比例一直在上升,現在他們大約捐出了1/3的收入,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一半,但即使如此也還沒有達到邊際效用點。

辛格描述了其他一些有效利他主義的踐行者,如澳大利亞義工和藝術家阿倫·摩爾,他曾經屬於占全球人口1/100的最富有的人,後來他捐掉了他的財產,隻留下了身上的衣服。澤爾·卡明斯基是一位房地產行業的百萬富翁,他捐出了其4500萬美元財富中的大部分,就這樣他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又把他的一個腎髒捐給了一位陌生人。卡明斯基引用一個科學研究結論說,不捐出一個腎髒就意味著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陌生人的生命貴重4000倍。有人覺得這兩位的利他主義近乎病態,辛格則讚成卡明斯基用算術談論利他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