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家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探討(1 / 2)

巧家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探討

財經

作者:魏茂

[摘 要] 農業產業結構狀態對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我們隻有審時度勢,抓住機遇,不失時機,紮實有效地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才能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才能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產業結構 調整 探討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034-01

巧家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從土地資源看,全縣總土地麵積3245平方公裏,486.75萬畝,其中:耕地81.76萬畝,占土地麵積的16.6%;林地111.4萬畝,占土地麵積的23.4%;荒草地、難利用地和其它用地293.59萬畝,占土地麵積的 60%。

一、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

從糧經作物的播種看,在糧食作物中玉米23.5萬畝;水稻4萬畝;薯類27.5萬畝;小麥6.5萬畝;其他雜糧13萬畝。經濟作物:甘蔗2.25萬畝;烤煙2 .65萬畝,花生0.5萬畝;蔬菜17.6萬畝。糧經作物結構為76.4:23.6。由此可以看出,在糧食作物中有相當麵積的低產糧作急需調整,而經濟作物的比重應予增大。

從農業產業結構看,在2013年全縣農牧漁業總產值29.87億元中,種植業13.32億元,牧業總產值16.5億元,漁業總產值0.0458億元,結構比為44.59:55.24:0.17。

從全縣的土地資源,作物種植和產業收入結合分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巧家的農村經濟發展因曆史的客觀因素,導致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典型的立體氣候難以發展集中連片的規模產業。由於自然環境惡劣,農民的生產條件相當差,農業結構較為單一,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脆弱,無災不成年的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交通與信息的閉塞和勞動者素質低的原因,形成農民的市場觀念,商品觀念十分淡薄。為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業增產,農民和財政增收,縣委、政府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水利,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使“糧豬型”的農業結構向糧、糖、煙、桑、畜、果,蔬菜等多元結構轉化,逐步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走上了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相結合的道路。基本上形成了群體產業體係的雛形。但是巧家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形式依然非常嚴峻。

一是產業規模大小。全縣的八大主要支柱產業,除煙、糖、桑,礦外,其餘產業基本上不成規模,烤煙由於受雙控的影響,目前隻能在控製的麵積內發展。蔗糖產業通過多年的發展,有一定的規模,但不夠大,再加上受市場的影響效益不景氣。桑蠶產業通過多年的發展,有一定的規模,是桑區群眾增收的一個好產業,但是桑產業在全縣財政稅收中所占比例很小。雖然規模小,但潛力很大,前景廣闊。除此之外,畜、林、菜、藥等幾大產業,客觀地講,近年來沒有一些實實在在的過硬的措施,有些產業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其規模、質量和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畜、林、菜幾大產業基本上屬於群眾自發型產業,政府在其中沒有真正起到主導作用。

二是科技水平低,提高科技含量是農業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各種科學技術的更新周期短,許多涉及農業的新技術在外麵已經推廣了,在巧家還在建試點,搞示範的階段。巧家沒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和研究成果,總是跟在別人的後麵走。

三是龍頭帶動乏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很難真正成為產業。在“市場—公司—基地—農戶”這個產業發展的鏈條中,公司是聯係第一車間農戶和基地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對於產業發展涉及的每家每戶這個個體來講,他們不可能認真研究整個產品的大市場。因此,龍頭企業的市場意識和整個市場的把握。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