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旋噴灌漿技術在大壩防滲處理中的應用
技術應用
作者:黃秋平
摘要:藤縣大任水庫大壩在長時間的使用中出現了較多的滲漏問題,從而使下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了較大的威脅。為了使水庫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必須對水庫大壩進行除險加固,並做好防滲處理。文章探討了該工程的概況、水庫大壩高壓旋噴灌漿防滲處理、高壓旋噴灌漿實驗、特殊情況灌漿處理技術以及灌漿施工質量控製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壓旋噴灌漿技術;大壩防滲;灌漿實驗;施工質量控製;除險加固
中圖分類號:TV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4)23-0057-03
高壓旋噴灌漿技術在大中型水庫大壩的除險加固中得到了較多的運用,利用高壓旋噴灌漿技術進行水庫大壩的防滲處理不僅施工占地麵積較少,而且不會產生較多的振動,施工所造成的噪音也較低。利用高壓旋噴灌漿技術能夠在一些軟地基或者淤泥質土的地基上進行施工,而且還能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質量。正是由於高壓旋噴灌漿技術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高壓旋噴灌漿施工技術在水庫大壩的除險加固中得到了較多的運用。但是利用高壓旋噴灌漿技術進行水庫大壩的防滲施工需要注意多個方麵,這就需要工程設計人員仔細考察水庫的地質情況,並且施工人員要具備較好的施工技術,這樣才能使得高壓旋噴灌漿技術的效果得到充分的體現。
1工程概況
藤縣大任水庫位於太平鎮善慶村附近,距太平鎮政府所在地10km,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防洪、供水、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麵積83.5km2,多年平均徑流量6617.2萬m3,水庫總庫容4122萬m3,興利庫容3262萬m3,水庫死水位70.2m,正常蓄水位108.00m。水庫地理位置重要,下遊包括太平、蒙江、和平3個鎮的22個行政村,人口14.5萬,耕地麵積6.8萬畝。工程設計灌溉麵積7.58萬畝,壩後電站設計年發電量500萬kW.h,養殖水麵1630畝。大任水庫於1975年7月開工,1977年底開始蓄水逐漸發揮效益,1980年7月完全竣工。水庫樞紐工程由攔河主、副壩、開敞式溢洪道、輸水隧洞、壩後電站等建築物組成。其中主壩:為粘土心牆,壩頂高程113.5m,防浪牆頂高程114.5m,最大壩高55.5m,壩頂長250m,壩頂寬7.5m。副壩:位於主壩的左端,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13.5m,防浪牆頂高程114.5m,最大壩高12.50m,壩頂寬7.5m,壩頂頂長150m。
在三十多年的運行過程中該水庫大壩出現了滲水以及塌陷等問題,在特殊時期甚至可能出現管湧。這不僅是因為水庫大壩的運行時間較長而導致的,更多的原因是在水庫大壩的建設中的技術以及條件所限製。水庫大壩的這種情況出現使得下遊人們的安全受到較大的威脅,而且下遊農作物以及牲畜都會麵臨著缺水的情況,為了使水庫大壩繼續為下遊的人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就需要對水庫大壩進行除險加固,但是水庫大壩的除險加固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工程,如果沒有較好的施工技術將無法完成任務。高壓旋噴灌漿技術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使水庫大壩變得更加牢固並且無滲漏。
2007年11月,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對鑒定報告進行了核查,同意三類壩鑒定結論2008年7月自治區發改委批複藤縣大任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計,批複總投資6553.31萬元,其中主體工程投資為4849.91萬元。其中主壩高壓旋噴灌漿14045.56m,帷幕灌漿987.39m,副壩高壓旋噴灌漿4567.8m。
2水庫大壩高壓旋噴灌漿技術的防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