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社會管理下西方生態主義主要流派及觀點評述(1 / 3)

基於社會管理下西方生態主義主要流派及觀點評述

政府與公共管理

作者:郝鵬鵬 楊璿 王彥博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氣汙染、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水資源枯竭、食品安全等一係列生態問題正日益凸顯。特別是霧霾的出現,使民眾再一次認識到生態問題與自身利益的密切相關性。因此,探索研究應對生態危機的解決方法對全社會而言,是十分急切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本文從西方國家生態主義的視角出發,在分析生態主義內涵和實質的基礎上,回顧了西方生態主義的發展曆程,闡述了生態主義主要流派觀點,以期對我國應對生態危機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西方生態主義 生態危機 發展曆程

1. 生態主義的內涵和實質

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思潮,生態主義在當代全球範圍內,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餘科傑(2005)將生態主義界定為:“以人類共同利益為著眼點,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特色,以人權公正和民主為基點,以非暴力為根本途徑,以建立和諧、民主、公正的生態社會為奮鬥目標,涉及生態經濟、民主人權、社會公正、國際和平安全、人類未來發展等多方麵內容”。何平立(2008)認為生態主義是“歐美新社會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態殖民主義進行批判的成果”。

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生態主義固然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相協調、人類社會當前利益與未來利益相平衡,然而其內涵早已超越了單純地關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範疇,而是上升為一種思想政治體係。它通過對當前政治體製和發展模式進行批判與反思,試圖建立一種跨越不同國家、種族、階級、利益群體的新型關係。當代歐洲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塞奇·莫斯科維奇對生態主義有過精彩的評析,他認為生態主義運動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文化運動。生態主義運動的最終目的不是取得政權,而是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方式和人際方式。作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力量,生態主義者們的使命不應囿於對某個地區自然環境的保護,而應在於推動生態主義理想、意識、文化在全社會的普及。

2. 西方生態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生態主義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家們很早就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這為生態主義在西方的發展埋下了思想的種子。但是生態主義運動的直接誘因來自於上世紀6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麵臨的社會危機:在經濟上,全社會經濟衰退嚴重,通貨膨脹盛行,失業率不斷上升,傳統的高福利經濟體製難以為繼;在政治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對峙持續進行,全球劃分為兩大對立的陣營,全世界都處於世界大戰可能再次爆發的恐慌中;在環境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愈發貪婪無度,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生產方式導致了大氣汙染、水資源破壞、物種滅絕等一係列生態問題,人類的生活環境受到了嚴重威脅。在這種社會曆史環境下,傳統的政治主流派別束手無策,而以反戰和平運動、婦女權利運動為代表的一係列運動開始興起,紛紛嚐試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生態主義思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當前,學術界對於西方生態主義的發展階段認識較為統一,一般認為西方生態主義自產生以來,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理論探索階段、係統發展階段和滲透深入階段。

2.1理論探索階段

上世紀60年代,生態主義開始萌芽,這一階段的代表性事件是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問世和“羅馬俱樂部”的誕生。

1962年,被譽為“環境思想的先驅”的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作《寂靜的春天》。在書中,他描繪了濫用殺蟲劑的後果:農藥和殺蟲劑的過量使用汙染了大自然中的天然水源,引發了食物鏈中動植物的連鎖死亡和中毒,最終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安全。該書一經問世就在全美範圍內引發轟動,媒體紛紛將其譽為“改變了美國的書”。《寂靜的春天》也因引發公眾對化學汙染和環境保護的思考而被稱為現代環境意識的宣言和生態時代的標誌,並開啟了二十世紀後半葉人類“綠色意識”覺醒的篇章。

1968年4月,意大利經濟學家佩切依發起成立了羅馬俱樂部,標誌著西方生態意識從覺醒走向成熟。羅馬俱樂部的核心觀點是:如果人類繼續“竭澤而漁”式地追求經濟增長,地球最終將因資源枯竭而走向毀滅。基於此觀點,他們先後發表了《增長的極限》、《人類處在轉折點》、《重建國際秩序》、《衝出浪費時代》、《人類的最終目標》等一係列研究報告。雖然早期羅馬俱樂部對人類未來的判斷彌漫著悲觀主義色彩,但它在喚醒人類生態保護意識、激發人類應對生態危機責任感方麵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引發了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的生態保護運動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