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節能管理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1 / 2)

高校節能管理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教育管理

作者:章誌勇

摘要:水電是高校生存和發展基礎,也是建設節約型校園主要內容。加強高校水電節能管理,不僅能節約能耗,降低學校辦學成本,而且能引導師生養成勤儉節約消費習慣,帶動全社會節約意識形成,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文章概括了目前高校在水電管理方麵存在主要問題,結合實際及現狀針對性提出了解決問題措施,為當前高校從事後勤理論研究及實踐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節能型高校 水電 管理 體係

1.高校水電節能管理存在的問題

1.1對高校開展水電節能管理意義缺乏足夠認識

一是“節約能耗,降低辦學成本”的經濟舉措。高校用水用電設施種類多、能耗總量大、人均能耗高、節約潛力巨大。基於2005年45所高校能耗統計結果測算:全國高校總人口數占全國城鎮總人口數4.4%,而全國高校用水總量40.87億噸,占全國生活用水總量8.14%,水耗基本上要達到2倍。45所高校人均用水量145.2噸,是全國人均生活用水量1.95倍。到2010年,高校水耗生均降低15%,按在校生2300萬測算,全國高校每年節水近4.35億噸,相對於一個500萬特大城市全年的生活用水總量。根據統計數據推算,如果北京百所高校都采取行之有效水電節能措施,每年節約水量可超過亞洲最大的人工湖-北京密雲水庫總水量的12倍,節約資金可達20多億元;如果全國近千所高校都建設成為“綠色大學”,年節約水量可達到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東湖水體量的26倍,節省資金可達210億元。這些數據足以說明高校開展水電節能管理的重要意義。

二是“量在節約,質在育人”的教育舉措。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達2.6億人,他們知識性強,思維活躍、敏捷,對科學發展的理念、勤儉節約的文明行為接受最快。高校開展水電節能工作不僅能為學校節省大量資金,節約辦學成本,而且能引導全校師生節約意識形成並固化。更重要的是,高校大學生是傳播節能減排意識的重要載體,是傳播節能理念,掀起民間與社會節能熱潮的強大力量。高校每年畢業生600多萬人,這些畢業生畢業後走入千家萬戶,走向全社會的每一工作崗位、每一角落,他們能像綠色的種子一樣播撒在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節能環保理念宣傳的主要載體與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骨幹力量。在高校中開展水電節能管理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

三是全社會開展“綠色家園,低碳生活”創建活動的示範與引領舉措。節能減排、建設“綠色大學”是高等學校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高校通過開展水電節能管理等活動,帶頭做到了降低能耗,減少了水、煤、電、氣、地、材等資源的使用與消耗,極大地減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排放量,有力促進了社會環保和節能減排工作,與政府提出的創建“低碳社會”、推行“低碳經濟”目標相輔相成,為創造碧海藍天、清新怡人生態環境、為改善人類生活環境與居住條件起到了良好的示範與引領作用。

1.2缺乏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目前大多數高校水電管理,由於製度缺失,使得水電使用受益者與成本承擔者分離,導致“公地悲劇”理論在校園所演繹出的水電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如:水龍頭不關或不擰緊;浴室無人洗浴時水仍長流;綠化澆水長時間“湧灌”到水漫金山;地下管網滲漏不聞不問或束手無策;水管破裂見者不報、置若罔聞;辦公室人員下班不關電腦、顯示器與打印機;學生宿舍樓內“人去燈明、細水長流”;路燈不在規定時間內開啟以及施工用水電大肆浪費等等。

造成這些浪費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製度缺乏,缺少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崗位職責不明晰;計量、統計、分析工作不細致、不及時;檢查、指導、監督、考核、獎懲機製不落實;用水用電成本未與部門或個人的利益掛鉤;維修人員、經費、材料落實不力、程序複雜、相互扯皮、效率低下。既造成了極大浪費,又帶來了很壞影響。

1.3缺乏新技術、新產品節能改造

水電管理要取得更大成效,除了建立科學管理製度、增強管理人員責任心、實行精細化管理之外,還需要適時地引入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據統計,目前高校水電節約成效40%左右需要依靠科技節約。隨著高校水電消耗量不斷加大,更需要用高科技節能手段來代替人工所不能完成的監測、統計、分析以及信息傳輸等功能。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著對水電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引入的節能產品數量少,節能技術落後,經費投入不足,既製約了高校水電節能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也成了高校水電節能管理體製改革向縱深發展與推進的瓶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