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孩子的怨氣越來越大
幾個中學生在一起談心,談起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
小李說:“我媽媽每次批評我,總是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還教育我要“聞過則喜”,不能是“聞過則怒”,但是卻不管他們說得對不對。”
小王說:“我家人對我犯的錯總不允許我陳述辯白。沒搞清事情的真相,就批評我,把我當成“撒氣筒”。”
小許說:“老師一“告狀”,他們就語調堅決,氣氛嚴肅,大喊大叫、侮辱甚至打罵。不光就事論事,總是翻舊帳,算總帳;還讓老師罰我坐在講台旁邊,單獨坐,好讓全班同學監督我,真是“眾目睽睽”!”
小徐接著說:“是啊!我爸媽的批評讓我接受不了,批評錯了也不道歉。好像諷刺挖苦是靈丹妙藥,打罵責罰是家常便飯。總有一天我要離他們遠遠的!”
孩子們越說越氣,越說越恨,甚至罵罵咧咧,摩拳擦掌……
專家解析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向父母說心裏話?為什麼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古怪?為什麼有的青少年“不受教”“不聽話”,常“頂牛”“對著幹”?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常常出於逆反心理。孩子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大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來源於:
強烈的好奇心。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隻禁止而又不加解釋的情況下,極易引起神秘色彩。
企圖標新立異。青少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因此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采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特異生活經曆。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於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一旦逆反心態構成了心理定勢,就會對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經常性地左右一舉一動,成為言行舉止的基本特征。逆反心理在本質上與創造性的素質有根本區別,它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癲狂和頭腦簡單的產物。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克服逆反心理:
一是提高文化素養,二是增強多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應當啟發孩子經常反思:什麼是我最強的優點?我有哪些還有待提高?我的希望和夢想是什麼?我對生活有什麼目標?我相信什麼?關心什麼?誰對我最重要?為什麼?我現在有什麼樣的心情?如何優化?從而漸漸做到有自知之明。
教育誤區
1.過多指責和批評。使孩子自卑自輕,縮手縮腳,缺乏自信心和膽識。
2.過度關心和照顧。從小缺少曆練,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小嚇唬和威脅。往往以“危險”為借口加以阻攔,又以“逞能”為說辭相責難,養成膽小怕事的軟弱性格。
成長故事
《給媽媽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
您好!學校布置了“國慶特別作業”,要我們采訪自己的父母親,了解出生時我的體重,然後,用同等重量的大米背在自己的腰上,24小時吃、喝、拉、撒都不許拿下來,還要模仿媽媽的樣子做家務。當我將六斤重的米袋係在腰上,一種奇怪的感覺蔓延到全身。時間久了,越來越累,仿佛就連身體也不是自己的了。媽媽,你懷著我的時候,會不會也把我當成負擔呢?一定不會!媽媽那時候應該是滿懷期待和欣喜吧?……
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受難日。這個概念,我從來沒有今天這麼清晰過。是呀,媽媽,你把六斤重的小生命生下來,又撫養她長大,一定承受了許多痛苦。而每逢過生日,我想到的都是自己,從來沒想到媽媽您的感受。十月懷胎,媽媽熬過了三百多個日日夜夜;而我,不過一天而已!所以,請讓女兒再說一次:“媽媽,我愛你——我永遠愛你!”
相關鏈接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名)其妙,陶子堯卻不免心上一呆。
明:明白;名:說出。不能明白或說出其中的奧妙,無法理解,不合常理,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