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與台兒莊大捷
人物春秋
作者:李海流
李宗仁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台兒莊戰役的主要指揮者。1938年1月至5月,他指揮了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徐州會戰,其中台兒莊大捷是他一生輝煌的頂點。台兒莊——蘇魯邊界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城鎮,一個京杭大運河經過的城鎮,一次勝利使它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村莊,台兒莊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之地。周恩來曾評價說:“李宗仁先生一生為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北伐,二是台兒莊,三是歸來。”其中的“台兒莊”,指的就是1938年春,李宗仁作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中國軍隊在台兒莊重創日本侵略軍,取得的震驚中外的台兒莊大捷。
日寇肆虐華夏 淮河對峙鏖戰
1937年10月10日,李宗仁離桂北上,先在南京協助中央統帥部策劃、指揮淞滬戰事。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第五戰區,委任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韓複榘為副司令長官,負責指揮蘇、魯、豫、皖地區的抗戰。當時蔣介石撥給李宗仁的兵力不足7個軍,且都是被蔣介石列為“雜牌部隊”的三、四等軍隊。這些部隊不僅兵額不足,而且糧餉、械彈缺乏。11月12日,李宗仁從南京乘坐火車赴徐州上任,挑起坐鎮徐州、保衛津浦之責。
徐州位於津浦、隴海鐵路的交叉點上,介於黃淮二河之間,是蘇、魯、豫、皖四省的要衝。如果中國軍隊控有徐州,一方麵可以阻斷津浦路,將華北、華中兩地的日軍隔絕;另一方麵,可保持中國軍事上的大動脈——隴海路的安全,將日軍阻於津浦路以東,屏障華中,確保鄭州和平漢路安全,使武漢後方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部署,有利於抗戰的持久進行。而日軍如果迅速攻占徐州,就可以將南北兵力彙合,沿隴海路西進,直取鄭州,並利用中原地區平坦的地形,發揮其機械化部隊的威力,沿平漢路南進,一舉攻占武漢。這樣,中國的抗戰局麵就變得更加困難和危險。李宗仁剛到徐州時,徐州人心惶惶,市麵蕭條,形同死城。李宗仁立即召集民眾代表大會,組織第五戰區抗戰青年團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宣傳運動,動員軍民齊心抗戰,共抵外侮。
平津、滬寧失陷以後,日軍為了打通津浦鐵路,連接華北與華中戰場,進而擊破隴海路中國軍隊的防線,向縱深擴大侵略,把奪取戰略要地徐州作為首要目標。華中日軍侵占南京後,以第十三師團自鎮江、南京、蕪湖三地渡過長江北上,與津浦北段日軍遙相呼應,企圖打通津浦路,南北夾擊,一舉攻占徐州。此時,據守津浦路南段的是中國守軍劉士毅的第三十一軍。劉士毅深受李宗仁、白崇禧的器重,被讚譽為“經綸滿腹,文武兼備”。第五戰區成立時,他原駐防海州。津浦路南段直至浦口無兵防守,李宗仁果斷地將他調到津浦路南段滁縣、明光一帶,據險防守。
1938年初,日軍不斷增加兵力,由畑俊六統帥的8個師團中的3個師團沿津浦路正麵直趨蚌埠,進逼第三十一軍防區明光。劉士毅考慮不能與敵硬拚,便采取了避實就虛、以退為進的戰術,在明光設了一個“空城計”,即率部連夜西撤,迂回到淮河兩岸,待日軍撲入明光後,立即展開包圍,分頭分片同時突擊殲滅。日軍進犯屢屢受挫,遂又增加兵力,在坦克、野炮的配合下,於1月18日攻克明光,此後又攻占梁山、五裏墩、燃燈寺等地。2月初,北犯日軍增至2萬人,兵分兩路,一路向定遠進犯,一路向鳳陽、臨淮關進犯,對蚌埠形成包圍之勢。第三十一軍雖全力抵抗,但終因無險可守,火力不支後節節敗退,鳳陽、定遠、蚌埠相繼失陷。第三十一軍隻好退守淮河以北拒敵。
1937年12月24日,防守津浦北線的第五戰區副司令官兼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的韓複榘棄守濟南,致使北線日軍長驅直入。1938年1月24日,韓複榘被蔣介石撤職正法。由於津浦路北線日軍可隨時南下,青島在戰略上已成孤立之點,無死守價值。1938年2月2日,李宗仁電召負責守衛青島的張自忠前往徐州麵授重托。4日,張自忠率領第五十九軍南下增援淮河的防禦,沿淮河北岸據險防守,以堵截敵軍北進。6日,李宗仁命令張自忠部由第一戰區撥歸第五戰區第三集團軍指揮,星夜兼程,趕赴淮河前線布防。當張自忠部馳援淮河戰場時,李宗仁又調周祖晃的第七軍、劉士毅的第三十一軍對淮河以南上窯、滁縣、定遠、鳳陽等地日軍展開反擊;廖磊第二十一集團軍也到達合肥、舒城、丈八嶺等地,對日軍形成戰略包圍之勢。日軍在不斷增加兵力後,遂於20日前後全部撤至淮河南岸一線,與淮河北岸的中國守軍對峙。
臨沂戰事吃緊 急調龐部防禦
正當津浦路南段戰事向有利於中國軍隊的方向發展時,津浦路北段的戰事卻急轉直下。1938年1月12日,日軍阪垣第五師團在青島嶗山灣、福島兩處強行登陸,青島市長沈鴻烈即率所部南撤。日軍占領青島後,沿膠濟路西進,至濰縣轉南,經高密、諸城、莒縣,進迫臨沂,與津浦線上的磯穀第十師團取得呼應,齊頭猛進魯南臨沂、滕縣、兗州等地。阪垣、磯穀兩師團同為日軍中最頑強的部隊,軍官多是少壯派,官兵受軍國主義毒素影響最深。
1938年2月,魯南保衛戰進入緊張階段。日軍阪垣、磯穀兩師團正以台兒莊為會師目標,並策應津浦路南段敵軍的攻勢,企圖合攻徐州,會師後沿隴海線西進鄭州、武漢,進而占領全中國。2月上旬,臨沂告急。作為魯南軍事重鎮,臨沂得失事關徐州的安危。危急關頭,李宗仁已無可調遣的部隊,隻有就近抽調原守海州的龐炳勳第三軍團,前往臨沂馳援,堵敵前進。龐部防地則由駐蘇北的繆澂流部接替。
龐炳勳是國民黨軍隊的老幹將,軍團長的職位雖比軍長高,但他所指揮的軍隊實則隻有5個步兵團,實力尚不夠一個軍。龐炳勳年逾花甲,久曆戎行,經驗豐富,抗戰前的內戰時期,以善於避重就輕,保存實力著稱。龐炳勳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廉潔愛民,為人所稱道。當龐部奉令編入第五戰區序列之初,他曾到徐州謁見李宗仁,執禮甚恭。李宗仁久聞其名,又因其年長資深,優禮相待。李宗仁久聞龐炳勳不易駕馭,百聞不如一見,在談吐中察言觀色,認為他是一位愛國誠實的軍人。在初次見麵時,李宗仁便推心置腹,誠懇地告訴他說:“龐將軍久曆戎行,論年資,你是老大哥,我是小弟,本不應該指揮你。不過這次抗戰,在戰鬥序列上,我被編列為司令長官,擔任一項比較重要的職任而已,所以在公事言,我是司令長官;在私交言,我們實是如兄如弟的戰友,不應分什麼上下。”龐炳勳聽了甚為感動,說:“長官德威兩重,我們當部屬的,能在長官之下,為國效力,天日在上,萬死不辭,長官請放心,我這次決不保存實力,一定同敵人拚到底!”
李宗仁又詢問龐炳勳所率部隊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龐炳勳感歎其部隊編製人員少且不正規。第三軍團原有5個團,當時國民黨中央有命令,要把龐部的一個特務團歸並,改編為4個團。龐的其他部隊兵額都是足額的,如把這個團歸並,不好安排。不歸並,就隻有遣散。現在正是用兵之時,各部隊都在擴充,唯獨要龐部的一個部隊遣散。如不遵守歸並,中央就要停發整個部隊的糧餉!李宗仁認為中央這樣處理是不公平的,要為龐部力爭此事。龐炳勳又向李宗仁反映部隊的子彈甚少,槍支也都陳舊,不堪作戰。李宗仁答應在他權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予以補充。
在龐部出海州之前,李宗仁便向中央交涉,請求收回成命,旋奉軍政部複電說:“奉委員長諭:龐部暫時維持現況。”李宗仁將此消息告訴龐炳勳,全軍大喜過望,龐炳勳感激涕零,認為李宗仁十分體恤他們,與原來的長官無可比擬。李宗仁又命令本戰區兵站盡量補充龐炳勳軍團的彈藥和裝備,然後調其赴海州接防。全軍東行之日,李宗仁親臨訓話,隻見士卒歡騰,軍容殊盛,儼然是一支勁旅。
千軍彎弓秣馬 勇士浴血疆場
1938年2月下旬,日軍第五師團進攻臨沂。臨沂吃緊,李宗仁無軍隊可資派遣,隻有調出這支中央久已蓄意遣散的龐炳勳率領的“雜牌部隊”來抵抗這支號稱“大日本皇軍中最優秀的阪垣師團”。由海州調防臨沂的第三軍團龐炳勳部沒有辜負李宗仁的厚望,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與敵苦戰數周。日軍以一個師團的優勢兵力,並附屬山炮一團、騎兵一旅,向龐部猛撲。龐炳勳帶領5團子弟據城死守。日軍經過反複日夜衝殺,雖傷亡甚多,但不能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