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給孩子財富,不如給他正確的愛(2)(1 / 3)

我想,張國榮風光的背後肯定有著我們無法感受的痛苦。如果一個人不是對世界極端厭惡,對生活極端絕望,他是不會選擇自殺的。近年來,名人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人在我們眼裏,已經到達了財富和名譽的巔峰,本是值得所有人羨慕的人,卻選擇了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究其原因,這些風光和財富已經無法使他們眷戀這個塵世,他們在精神空虛和自己編織的牢籠裏苦苦掙紮,最後隻能選擇結束生命。

如果一個人內心缺乏信念和寧靜,再多的成功也無法為他帶來真正的快樂。心理學家指出:幸福指數是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如果隻教會了孩子去追求名利、成功,而荒蕪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即使成功了,內心也不會快樂。那時候,越多的成功和財富隻會使他更加痛苦,從而走上絕路。

我並不是說我們就不讓孩子去努力、去成功了,而是說,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人生觀,而不是給孩子功利主義的“熏陶”。隻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該如何努力,如何麵對失敗和挫折,讓他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他才能在人生和成功之路上走得更遠。反之,精神空虛的人,經常會找很多寄托物,有的寄情於遊戲,有的沉迷於煙酒,甚至吸毒,而這些東西隻能暫時麻痹眼前的痛苦,會使人越來越空虛,越來越迷茫。

若要讓孩子終生覺得幸福,便要賦予孩子感受愛和享受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僅僅鞭策他去成功。

3.不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成熟、理智的人都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去追求這種不可能,隻會使自己失望和不快樂。作為父母,應該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積極努力地去引導教育,不對孩子求全責備。

任何父母都期望有一個聰明活潑、善良懂事、學習拔尖、樣樣全能的

“天才”孩子,這樣的孩子多省心,多為父母臉上增光啊!但是,先不說達到這種要求的孩子鳳毛麟角,真的達到這種要求的孩子就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嗎?並不見得。完美也是一種殘缺,真正完美的人是並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追求完美的人很難快樂。簡單地說,快樂源於內心的一種滿足感。對於追求完美的人而言,他們總是處在一種失望或者遺憾中,很少有覺得滿足的時候,自然也很少感到快樂。

我的一個同學,假期的時候帶著她的女兒思穎來我家玩,小姑娘長得粉雕玉琢的,非常可愛。同學要求思穎叫人,我衝她溫和一笑,她卻怯怯地看了我一眼,躲到媽媽身後去了。同學有些不高興,訓斥道:“你這孩子怎麼回事,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出來做客要叫人,你往我身後躲什麼啊?”

思穎被訓斥後,頭埋得更低了,還是一聲不吭。同學臉上掛不住了,催促道:“叫阿姨,聽見沒有?”

思穎看了我一眼,嘴巴張了張,卻什麼聲音都沒發出來。同學更不高興了,一把將思穎拽到自己跟前:“讓你叫一聲阿姨,怎麼這麼費勁呢?”

思穎嘴巴撇了撇,眼睛裏有一種液體開始閃動。我心中不忍,連忙阻止:“算了算了,孩子跟我還不熟,過一會兒就好了。”

同學這才放過了思穎。思穎仍然沒有叫我,卻感激地看了我一眼。我想孩子之間容易溝通,就讓辰辰帶思穎去他的房間裏玩去了。

兩個孩子一走,同學就開始向我倒苦水。她和老公都是“悶葫蘆”,思穎完全隨了他們。同學無數次教孩子出門要主動跟人打招呼,孩子在家好不容易做到了,可一出門又蔫了,搞得她好幾次丟盡臉麵。這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學習上一教就會,可一碰到有大人考她,她就是知道也不會回答,害得周圍的朋友都以為她智力平庸。不但如此,這孩子出門害羞,在家也一樣害羞。有一次,學校裏教了個舞蹈,同學看見思穎一個人在房間裏跳得很好。到過年的時候,思穎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阿姨們都來了,這些都是平時走動很頻繁的親戚,思穎跟他們也很親,同學就提議讓思穎跳個舞,可是思穎死活不幹,任憑家裏的長輩如何哄她、引誘她,她都堅決不跳。最後,她一個人跑回自己房間,把自己關了起來,弄得大家好掃興。

最後,同學感慨地說:“這孩子這麼內向,以後在這個社會上怎麼能吃得開啊?我羨慕那些活潑開朗的孩子,真是做夢都夢見思穎突然變開朗了,可我想我這輩子是實現不了了。讓孩子跳個舞,都跟要了她的命似的。”

我突然提議道:“咱們認識也十幾年了,彼此那麼熟悉了,而且現在就我們兩個人,不如你給我來段舞蹈吧!”

同學一愣,笑著拍我:“你耍我啊,我又不會跳舞。”

我一本正經地說:“沒關係啊,不管你跳得怎麼樣,我都不會嫌棄你就是了。就我們兩個,跳一段吧!”

同學下意識地拒絕道:“都一把年紀了,你居然叫我跳舞,我可不好意思。”

我雙手一攤:“你看,讓你跳個舞你那麼為難,你怎麼知道你的要求在思穎看來不讓她為難呢?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抹不開麵子的事,怎麼放到孩子身上,她們就該如此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