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愛沒法照搬,愛的分寸靠自己(4)(2 / 3)

這就錯誤理解平等的含義了。家長之所以這麼害怕和孩子講平等,就是認為一旦和孩子平等,孩子就可以爬到父母頭上,和父母對抗,向父母叫板。這種擔心恰好反映了父母對於控製權的欲望,擔心孩子不受自己掌控。

所謂和孩子平等,是要求家長把孩子作為和成人一樣獨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家長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徹底地改變。當孩子做錯時,不僅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更要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在批評孩子之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更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在說話做事前,先征求孩子的意見,把他當成朋友,用商量的語氣說話,用信任的目光做事。在做決定前,不僅要考慮孩子的感受,更要重視孩子的反饋。

如果你如此對待孩子,不用擔心孩子會沸反盈天、沒大沒小,那隻是你自己在心裏製造的恐慌。和孩子講平等,不但撼動不了你作為家長的地位,還會讓孩子願意信任你、熱愛你,更會用他最好的表現和精神風貌回報你。

尊重一個人就是尊重他的權利和義務。父母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卻很少要求自己尊重孩子。比如,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被發現了,孩子非常不高興,認為父母侵犯了自己的隱私,父母卻毫不在意地說:什麼隱私啊?你人都是我生的,我看一下你日記怎麼了?再說我也是關心你,怕你學壞,怕你早戀……孩子聽後,憤怒地摔門而去。

尊重永遠都是雙向的。平等是尊重的基礎,當父母能夠做到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往往就已經存在了。

(2)真愛是放手

古語雲:父母在,不遠遊。否則,便是不孝。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再到長大成人,父母傾注了太多心血,正因為愛,才從心裏恐懼孩子和自己分離,舍不得孩子自己動手,於是包辦孩子的生活,扼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將他看作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是自己的生活需要、精神支柱、價值體現,以這種心態來養育孩子,孩子無論在生活中還是精神上都無法擺脫父母的精神枷鎖。

最近看過一部電視劇,裏麵有個男女相親的片段。兩人相見,無論女方問什麼問題,男方都說“我媽媽說,我媽媽說……”,相親還沒結束,女方就找借口逃離,然後跟閨蜜感歎:“這樣的男人,可以撐起一個家嗎?”

電視雖然有所誇張,但現實生活中肯定有這種表現的人。孩子的獨立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很多人表麵看起來已經成年,心理上卻極端依賴父母,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把握自己的生活,該怎麼實現自己的價值,隻會被動地等待父母替他們做決定,替他們安排好一切。可是孩子天生就如此嗎?不會,是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的這種或那種問題。真愛孩子,需要父母學會及時放手,鼓勵孩子獨立,追求自己的理想。

有一位教育家說:家長最好隻有一隻手。也就是說,要對孩子放開另外一隻手。

(3)真愛是理解和認同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會說:“這孩子現在主意越來越大了。”“這孩子越來越不聽我們的話了。”這意味著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誌,按照自己的意誌在做事,但他的意誌和父母的意誌開始產生矛盾了。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但他的性格、愛好、追求等未必和父母一樣。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因為那是父母的意誌,不是孩子的意誌。不懂真愛的父母往往以“為了你好”來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