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寶寶生活自理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麵的能力一樣,是從小培養和訓練出來的。一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原因主要在大人身上,正是由於父母的包辦而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在家長眼裏孩子總是“小孩子”,總認為他們什麼也幹不了,因此什麼都代替孩子幹。也有些家長因怕麻煩,嫌孩子做事慢、幹得不好就替孩子幹所有的事。其實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家長應放手讓孩子幹自己的事,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自己洗手洗臉、自己整理玩具等力所能及的事。一般孩子都非常樂意幹這些事,家長要因勢利導,放手讓他們做。剛開始孩子做得不好,如飯灑得滿地,洗手洗臉時把衣服弄濕了等。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樣會扼殺孩子獨立動手的意識和從小就應樹立的自信心。正確的做法是給予引導、鼓勵和支持,並用一些恰當的方法,耐心地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例如把做每件事的順序、要領、方法解釋給孩子聽,邊講邊示範,然後再讓孩子自己練習,自己在一旁予以糾正;還可通過讓孩子練習搭積木、穿珠子等來訓練孩子手的動作,使孩子在實踐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隻要家長放手,訓練得當,2歲的孩子是能夠自己吃飯、穿脫簡單的衣服的,例如開襟上衣、鬆緊口短褲等。
2.讓寶寶自己大小便
2歲了,白天可以不用尿布了。不過,有的孩子到了2歲半才會在大小便時叫人。從這裏也可看出人處於幼兒時期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了。有時候孩子玩得太累,就會尿在褲子上。碰到這種情況,再罵也沒有用,要緊的是趕快給換掉髒褲子。
但晚上尿床的就多一些了。一般4歲以前床上總要墊些東西。不過,孩子在這方麵也有差異,並非個個都需要這樣。但不管怎樣應有意識去引導孩子不能隨時隨地大小便。
3.加強飲食的教養
到2歲半時能雙手同時拿著飯碗和勺子吃飯。在此之前,盡管還不能熟練,也應讓孩子自己吃。有的孩子2歲多就能用筷子吃,但一般到四五歲時能熟練地使用筷子。
4.教使用和愛護玩具
在教孩子使用玩具時,首先要教孩子怎樣玩玩具。在給孩子買一個新玩具後,父母要教會孩子掌握正確的玩法,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興趣和信心,這樣才能使玩具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切忌由父母在一旁演示,隻讓孩子看而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其次,應讓孩子懂得玩具的性能和特點,不同材料製作的玩具有著不同的性能和特點,由於幼兒不懂得這一點,往往會無意中把玩具毀壞,因此父母應事先告訴幼兒玩具的性能特點,講明正確使用的方法,這樣反複幾次幼兒就會使用和保護自己的玩具了。
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使用玩具、愛護玩具,還要教會孩子如何收拾和保管玩具,一般要為孩子準備一個固定地方放置玩具。孩子玩玩具時可拿出一兩件,玩後由他自己放回原來的地方,反複幾次就可以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不亂扔亂放,隨意損壞了。家長還可以帶孩子一起維修玩具,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維修技術。這樣既培養了小兒的動手能力,而且會讓他們對自己修理過的玩具更加愛惜。2~3歲的幼兒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常常愛拆玩具,父母見狀不要妄加訓斥,而要善於引導,對於某些能拆的部件,應利用這個機會啟發孩子的思維力,把拆下的部件讓他們自己再裝好,不能讓他們養成隻拆不裝或以拆玩具為樂的壞習慣。
5.選擇玩具的注意事項
玩具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千萬個小兒,它既是兒童生活中的伴侶,又是兒童認識事物的工具。它能促進小兒的語言、動作的發展和智能的發育,並使孩子獲得美的感受和初步的審美能力。但是各種各樣的玩具並不見得都適合小兒玩,因此在給小兒選擇玩具時應該考慮下列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