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培養方案(1 / 3)

1.交流是情商的關鍵

交流是提高情商的關鍵,怎樣才能讓寶寶進行成功的交流呢?

許多難與人相處的寶寶都缺乏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談話技巧。他們不會用合適的語言把自己的需要傳達給別人,也不會理解別人的需要和想法。

對於許多寶寶來說,交流障礙與學習和行為問題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有些寶寶非常愛說話,但卻不會找話題,對其他孩子的話反應緩慢。由於缺乏談話技巧及其他社會交往技能有過被同伴厭棄的經曆,因而變得消極,或者霸道,以自我為中心,進而發展成為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寶寶試圖交新朋友時,缺乏談話技巧的毛病就暴露得更明顯。他們很想加入同伴的活動,卻選擇了錯誤的方法。一般說來,寶寶比較普遍的作法是慢慢接近不熟悉的同伴,在附近徘徊,然後用提問或評價來展開話題。但是,缺乏社交技能的寶寶卻不是這樣,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唐突的、以我為中心和非常冒失。

寶寶學會社會技能的最好辦法是與家人對話。有意義的談話特點就是,實事求是地自然暴露,分享雙方的思想和感情、缺點和錯誤、問題和解決辦法以及目標和夢想。

對那些缺乏社交技巧、拙於與人相處的寶寶來說,應該進行更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談話。談話技能和其他語言技能一樣,可以通過實踐來提高。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強調你對他人的關心和興趣,引導他暢言自己的思想,和他交換意見和作法,這樣寶寶才能有機會學習與同伴交流的技巧。

2.多陪寶寶有好處

有的寶寶1歲8個月就能夠背一些簡短的兒歌,但也有的寶寶2歲了都背不全一首。這就存在一些問題。

1歲半前後寶寶可學會背誦兒歌最後一個押韻的字。漸漸開始先學第一個字,20個月左右學會三個字的短句,個別寶寶在兩歲半後能背誦第一首兒歌。語言發育遲的,3歲才能背誦全首。家長要精心誘導,對待寶寶的每一點進步都要表揚,不要對比別人家的寶寶。另外,培養情商和智商俱佳的寶寶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你的時間。

你應該騰出一定的時間給寶寶講一些有意義的故事,寶寶們會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聽與讀,正是這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將寶寶自己的想像力和由於你的參與而帶來的無法比擬的魔力揉為一體,使得講故事成為影響寶寶思維的最好方式。

並且注意以下幾點:

選擇寶寶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時間。

選擇寶寶興趣範圍內的故事。

充滿戲劇色彩地、熱情洋溢地朗讀故事。

總之,不要讓寶寶失去信心,循序漸進,隻有這樣,你的寶寶才會更加聰明可愛。

3.哭的含義與處理

兩三歲的孩子,由於心理發育不完善,情緒常很不穩定,時而笑得陽光燦爛,手舞足蹈,時而又大哭不止,讓人十分厭煩。對於寶寶來說,笑與哭的含義更是豐富而複雜的。這與他生理需要的滿足與否有關,如饑餓、口渴、排泄,或溫度不適等,還有與他和別人相處的體驗有關,如大人逗樂、成人批評、受小朋友欺負等。

一個常常充滿笑聲的孩子不僅討人喜歡,也利於他形成樂觀的性格以及健康的情感。家人應多和寶寶一起遊戲玩鬧,適當地逗他樂,注意不要讓孩子笑得喘不過氣來。

要緊的問題是哭。麵對哇哇大哭的寶寶,許多家長總是不能冷靜合理地對待。有的父母本身性情急躁,見寶寶大哭不止,便會十分心煩,常常大聲喝止,反而會使寶寶火上加油,哭得更凶,即使在威嚇之下強忍住了不哭,但對身心發展都是極大的損害。有的家長雖不以威言斥止,但卻聽之任之,態度冷淡。另有些父母卻是反應過於熱烈,溺愛寶寶,隻要寶寶一哭,什麼要求都會答應,其實這樣都是不好的。

寶寶哭個不停,應了解哭的原因,然後根據具體的情況區別對待。一般說來,寶寶哭鬧有以下原因:

因為寶寶這時的自我感覺以及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在有某種生理需要或不適而自己又難以表達時,隻好用哭的方式來讓大人注意他,滿足他。比如,餓了、渴了、癢了等,這時大人就應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去猜測,問他:“是不是餓?要吃飯嗎?”,同時也應鼓勵他不要哭,有什麼需要告訴媽媽。如果寶寶並非饑渴瘙癢等原因,可能是身體不舒服,生病了,這時父母應給寶寶安慰以穩定寶寶的情緒,同時應仔細查找寶寶到底什麼地方不舒服,必要時應去看醫生。

以哭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同情幫助保護他

寶寶這時的獨立能力還很缺乏,但自立意識卻是超前的,這樣便可能是他要去做一件他實際還幹不了的事,如係鞋帶,擺弄了一會兒卻沒有頭緒,希望大人來安慰他幫助他,但他又說不好,這時他便會哭鬧。再如,他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時,小朋友們可能忽然不帶他玩,或欺負了他,這時他會感到委屈或要求大人來安慰他,於是也會哭。這樣的情況下,大人就應關心安慰寶寶並給予必要的幫助,鼓勵他遇到不順不要哭,才是堅強的孩子。

以哭要挾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寶寶常常以哭來要挾大人滿足他的要求。大人應區分合理要求與不合理要求,合理要求應當滿足,不合理要求卻不能隨便滿足,可告訴這要求不合理,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否則會養成寶寶的嬌生慣養、隨意哭鬧的壞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近3歲的寶寶應讓他懂得什麼“可以”與什麼“不可以”,什麼“應該”與什麼“不應該”,什麼“對”,什麼“不對”,要讓他學會用語言來控製調節自己。

4.亂扔東西的處理

寶寶漸漸長大,父母心裏也十分喜悅,但有時卻發現小家夥有時不免惹人生氣,比如亂扔東西就是常見的例子。他可能坐在那裏也不是生氣,相反顯得很高興,把你給他的玩具、圖畫書,甚至是吃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地扔出去,扔的時候特別高興,可扔完了卻又要你去幫他撿回來,等撿回來給他了,他竟又扔起來。為此,有的家長很氣憤,寶寶也可能為此遭到斥責,結果呆坐在那裏,想扔可能又不敢扔。

這並非是寶寶淘氣,故意惹父母生氣,而是其身心發展的自然而正常的需要。這時寶寶腦、肌肉、眼手協調都有較大的發展,他的潛意識裏就想把這一發展表現出來,有一種想要證明自己力量的意識,通過扔東西,寶寶手眼協調能力得到鍛煉發展,對視、聽、觸覺、身上的肌肉也都有促進作用,對腦的發育也至關重要,一方麵腦支配控製手的動作,手的動作又對腦神經形成刺激反應。

另外,扔東西還促進寶寶對事物之間關係的認識、概括,對自我意識的萌發也有很大好處。當家長了解這些後,寶寶再亂扔東西時就不應加以斥責了,而應考慮給寶寶一些耐扔的摔不壞的東西。用一段線或細繩將它同床欄拴住,這樣寶寶扔出後又可自己拉回來。為了安全考慮,繩子不要太長,以免纏住寶寶。另外,不要讓寶寶扔吃的東西,當發現他扔食物時就應把食物拿開,如果拿開後寶寶哭要可再給他並勸他吃東西,如果他不吃,就再拿開。否則容易影響寶寶的食欲,養成不好好吃東西的壞習慣。

5.“自私”的處理

寶寶已2歲多了,有時仍顯得很“自私”,有強烈的占有欲,例如,在別人家做客時,會不聲不響地抓住一些好吃的東西或一個好玩的玩具不放。若強行從寶寶手裏拿走,寶寶便會大哭不止。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總不願把自己的玩具與他人分享,並會去搶奪別人的玩具。

然而這並不是寶寶自私。這個年齡的寶寶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已能強烈意識“我的”這樣的概念,但仍不能明確意識到“我的”、“你的”、“他的”等概念,於是,他便會對自己感興趣想要的東西都認為是“我的”,表現出強烈的占有欲。由此可見,寶寶的以上行為隻是其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大人對寶寶這種正常的表現不應感到不可理解,嚴厲斥責。父母可語氣溫和地跟他講一講簡單的道理,不過有時可能也無效。若是寶寶在小夥伴玩耍中經常搶奪別人的玩具,可讓他多和稍大些的孩子們一起玩,讓他學會收斂自己,假如寶寶的玩具經常被別人搶奪,則可讓他與較小一些的孩子一起玩,以減少受侵犯的機會,利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大人也不要強迫寶寶將自己喜愛的玩具讓給別人,這樣做不好。這樣不僅不會讓寶寶懂得禮讓,而且會讓寶寶誤會大人也要搶奪他的玩具,從而護得更緊。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對“我”、“你”、“他”的概念便會有進一步的認識,這種強烈的占有欲、“自私”就會明顯好轉,寶寶在對別人的玩具感興趣時會懂得借,也會把自己的玩具借與小夥伴分享。

6.正確看待“乖”

常聽有人說,“喲,這孩子真乖。”那麼,什麼是乖呢?有的孩子老老實實坐在角落裏,玩一個皮筋、一塊手帕或一張紙,可以玩上幾個小時不動,很少說話,也很少哭、很少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些都是“乖”的表現。如此“乖”的孩子,不讓父母操心,是不是好呢?

其實不然,二三歲時的孩子應該是活潑好動的孩子。語言發育也較好,很愛和大人或別的小孩子講話。相反,很少和大人遊戲或與別的小朋友交往的孩子,他的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發育都較晚;或是在他一二歲時,父母讓他看電視、聽音樂過多,造成他總是一個人呆著,這些都使他顯得特別“乖”。

對這樣的“乖”孩子,父母要注意不要用過激的語言指示他的行動或禁止他的行動,或打罵他,這樣容易造成他錯誤地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促使他打自己或打別人,形成不關心別人也不關心自己、喜歡一人獨處的不良性格和行為,要給孩子以愛,要關心他、多與他在一起遊戲、多給他講故事、讓他多和小朋友接觸,使他感到人間的溫暖,這樣才能使他健康成長。

7.日常需要的訓練

要教會幼兒口渴要水喝,餓了要飯吃,困了要睡覺。當天氣變化,感到冷要加衣,感到熱要脫衣,生病了要上醫院看病等日常生活需求。還要懂得魚在水中遊,鳥在天上飛,狗在地上跑等知識。

8.認識能力的訓練

認識數字1、2、3和若幹漢字的訓練。幼兒容易以形象區分事物,如“線條1”,“鴨子2”,“耳朵3”等近似圖形漢字,容易學習和分辨。

容量多少的訓練。用一大一小的塑料瓶,讓孩子用水將小瓶裝滿,再倒入大瓶,再從大瓶倒入小瓶,以建立容量大小的概念。

繼續複習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在鞏固紅、黃、黑三種顏色的基礎上再學認綠色、藍色、白色等色彩,要反複練習。

9.語言能力的訓練

看圖說話

與小兒一起看生活用品圖片,邊看畫片邊講各種物品的特點及用途,讓孩子模仿大人的語言,邊指畫片邊練習說。

練習表達

和孩子一起看圖畫,講出畫上的內容,讓孩子回答圖畫上如“這是什麼動物”的問題,能用語言表達。

耳語傳話

媽媽在寶寶耳邊說一句話,讓寶寶跑到爸爸身邊,告訴他媽媽剛才說的是什麼,由爸爸將話再講出來,看寶寶是否將話聽懂了,並能正確將話傳出去。耳語是一種特有的方式,它聲音低,不讓他人聽見。同時聽者隻能用聽覺去理解,不能同時看眼神和動作。孩子很喜歡耳語,因為它有一種神秘感。2歲半的寶寶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光靠聽覺,沒有其他輔助方法,要聽懂耳語有一定難度,開始先說一個物名或兩三個字的短句,讓孩子第一次傳耳語成功,增強孩子信心,以後再逐漸增長句子並增加難度。

10.大動作的訓練

足尖走路

練習身體平衡,學會單足站穩。

方法:先學習提起一個足後跟,學習用一個腳尖走,一隻腳學會後再提起另一隻腳後跟,學習用兩個腳尖走路。

剛學走路的孩子,由於要保持身體平衡,走路時兩腳分開到與雙肩寬。學習用腳尖走路要求將身體的重心從整個腳底移至腳的前半部,腳後跟提起,練習時要求身體伸直,不能前傾。否則在走路時抬起一足,身體重心就會完全落在孩子另一腳底的前半部分。需要保持身體平衡的小腦、大腦和脊髓運動神經有良好協調。促進各神經係統間的聯係和協調動作,為以後更複雜的體能訓練打基礎。

走平衡木

練習高空控製身體的平衡能力。

方法:在離地10~15厘米的平衡木上學習行走。可先扶寶寶在平衡木上來回走幾次,使寶寶習慣高處行走,漸漸放手讓寶寶自己在平衡木上走。鼓勵寶寶展開雙臂以協助身體的平衡。

11.精細動作的訓練

手的操作

按大小順序套上6~8層的套桶,能分辨一個比一個大的順序,而且手的動作協調,能將每一個套入並且擺好。

倒米和倒水

用兩個小塑料碗,其中一隻放1/3大米或黃豆,讓孩子從一隻碗倒進另一隻碗內,練習至完全不灑出來為止。然後再學習用兩隻碗倒水。

12.智商訓練遊戲

區分早上和晚上

方法

早上起床時,媽媽說“寶寶早上好”。讓寶寶說“媽媽早上好”。邊起床邊向寶寶介紹“早晨天亮了,太陽公公也快出來了,咱們快穿好衣服出去看看”。要打開窗戶和窗簾,使寶寶享受新鮮空氣。白天可以出去玩,也可在家中玩,白天天很亮,不必開燈。到晚上要向寶寶介紹“天黑了,外麵什麼都看不見了,要開燈才看得見,咱們快吃晚飯,洗澡睡覺”。使寶寶能分清早上和晚上,並讓寶寶學習說“晚安”後才閉上眼睛。此時媽媽應留在寶寶身邊,因為他會睜開眼睛看看,如果媽媽還在,他才能安心入睡,不妨多說幾回“晚安”,讓他將詞彙學熟練了。

目的

初步學習時間概念,分清早上(白天)和晚上。

配對

方法

從已經熟認的物品和圖片開始,先找出2~3種完全一樣的用品或玩具,如兩個一樣的瓶子,一樣的積木,一樣的杯子亂放在桌上。媽媽取出其中兩個一樣的東西擺在一起,說:“這兩個一樣”,鼓勵寶寶找出第二對和第三對。

再找出以前學習認物的圖片,先選擇3對亂放在桌上,請寶寶學習配對。以後一麵學習新的物品和圖片一麵作配對,漸漸增加要配對的圖片,使寶寶能從10、12、14、16、18、20張當中將圖片完全配成對子。

目的

認識完全一樣的東西或圖片。

畫圓圈

方法

用一張大紙放在桌上,讓寶寶右手握蠟筆,左手扶紙在紙上塗寫。家長示範在紙上畫圈,握住寶寶的手在紙上作環形運動,寶寶就開始畫出螺旋形的曲線。經過多次練習,漸漸學會讓曲線封口,就成了圓形。

目的

學習畫圖,畫圓圈是第一步。

塗色折紙條

方法

給寶寶一張圖畫紙,讓他用水彩在紙上隨意塗抹,然後將圖畫剪裁成2厘米寬、10厘米長的小紙條,用小紙條折疊成各種數字、字母及簡單的圖形。折疊時有顏色的一麵朝外。

認顏色

方法

寶寶在1歲之後最先學會認識紅色,所以要先用紅色的玩具讓寶寶先溫習,熟認紅色。再取黃色(或黑色)的玩具放在旁邊,指著玩具說:“這是黃色(或黑色)。”然後多搜集一些黃色(或黑色)的物品,如黃色(或黑色)的襪子、手絹、積木、插塑片等,逐個介紹,多重複“黃色”。再讓寶寶取出紅色的積木和黃色(或黑色)的積木,看看是否能真正挑出正確的顏色。學會之後,要連續練習5~6天,直到鞏固為止。家長切記不要一次同時教識幾種顏色,否則容易混淆。

學用筷子

方法

給寶寶一雙小巧的筷子作為玩具餐具,同寶寶一起玩“過家家”時,讓寶寶練習用手握筷子。讓寶寶用拇、食、中指操縱第一根筷子,用4、5指固定第三根筷子,練習用筷子夾起碗中的棗子和紙包的糖果。一旦寶寶能將東西夾住就要給予表揚,獎勵糖果一塊。以後在用餐時為寶寶準備筷子,使他同爸爸、媽媽一樣,都用筷子吃飯,隻要能將食物送到嘴裏就應得到讚揚。

目的

鍛煉手的技巧。

背數

方法

以背兒歌的形式讓寶寶學習背數。平時喊口令一、二、三,孩子很容易就學會了。再加上4和5,背會1~5並不困難。重點在6~10上,可以隻學習背6~10,然後再從頭背到10.有些寶寶特別喜歡押韻背誦,可以讓他背1~7的韻歌: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麵背,一麵拍手,每三個數拍一下,這種正數和倒數的歌訣對將來學習加減法時都十分有用。在學背誦的同時,也可以隨時讓孩子記住任何兩個數以鍛煉短時記憶能力,如記住2和5,9和3等。多數寶寶先學會背數,然後學習點數,最後才真正認識數。

分清大和小

方法

取出兩個紙盒子,一個大,一個小,將大盒子打開,把小盒子放到大盒子內,告訴寶寶“小的放到大的裏麵”。再讓寶寶將小盒打開,在屋子裏找一些小東西放入小盒子內。如果寶寶很喜歡這個遊戲,可以找彩色筆在大盒子上寫“大”,在小盒子上寫“小”。寶寶不但懂得了大和小,也同時學會認識大和小的漢字。

目的

認識第一個相反概念和相應的漢字。

拚圖遊戲

方法

搜集舊年卡3~4張,選寶寶熟悉的動物圖片,不但了解其名稱,還要熟悉各部位的名稱。如大象圖片要熟悉它的頭、鼻子、腿、身體、尾巴等。用硬紙貼在背麵使圖片加厚。在圖中將主要人物或物品的重要部位切開,使圖卡分成2、3、4片不等。先取分成兩片的圖卡讓寶寶試拚,如果不會可以示範一次。寶寶自己試拚切分成3、4片的圖卡。

最後將所有碎片完全混合,讓寶寶獨立將每一種圖片拚好。

選擇圖片時應注意,最好一圖一物或圖中以一物為主又一物為輔,如動物、人物、水果等最佳,房屋、植物次之。風景畫較複雜,不容易讓寶寶由局部來推斷整體。

目的

練習手眼協調,也練習由局部推斷整體。

猜一猜

方法

家長提問讓寶寶回答。如“用什麼盛米飯?”“用什麼削果皮?”“用什麼開門上的鎖?”“外麵下雨,出門要拿什麼?”“用什麼把繩子剪開?”“用什麼粘貼郵票?”……可以請小朋友提問,有時寶寶說不出來,可以讓他拿出東西讓家長猜。兩歲的孩子由於詞彙太少,常常表達不清楚,如果家長不理解就會十分急躁,這時家長的態度十分重要。如果經常玩“猜一猜”遊戲,互相經常用動作和表情來幫助對方猜出來,就可以緩解寶寶表達的急躁情緒。而且雙方都會使用更多語言之外的交流方法,將來隨時有用。

目的

認識日常物品的用途。

詩詞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寶,對陶冶寶寶健康的情操,培養良好的素養非常有幫助。教寶寶誦讀詩詞時,要用寶寶能聽懂的語言向寶寶講解,教讀時應講究抑揚頓挫,以其獨特的節奏感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但注意,不要強迫寶寶去背。

每星期教一首,也可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換或增減。

詠鵝

鵝 鵝 鵝,

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解說:鵝啊鵝,彎著脖子朝天唱歌。潔白的羽毛浮在綠色的水麵上,鮮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解說:春天的夜晚睡得真香,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都有小鳥在歌唱。夜裏聽見刮風下雨的聲音,不知又吹落了多少花兒呢?)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解說:農民頂著中午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一顆顆滴到土裏。誰能知道,碗裏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啊!)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解說:江南真美麗,它的風景我早就熟悉了。太陽出來,江邊的花兒比火還要紅;春天到了,江水綠得像用藍草做成的顏料。江南這麼美麗,我怎麼能不想它呢!)詩歌

柳枝詞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條。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解說:高高的柳樹像打扮起來的碧玉姑娘,柳枝掛下來,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細長的葉子不知是誰裁剪出來的?告訴你吧,這把剪刀就是二月的春風呀!)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解說:太陽挨著山頭落下,黃河滾滾流入大海。你想看更遠嗎?那就再上一層樓吧。)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解說:明亮的月亮照在床前的地上,我還以為是一層白花花的霜。抬起頭望著潔白的月亮,低下頭想起遙遠的故鄉。)早發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