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許多內容,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等。其中從小培養孩子生活有條理、愛整潔、細心等好習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這些良好的習慣可從日常生活的瑣事來培養,如從小讓孩子學習整理自己的衣服鞋襪和玩具等。
平時無論孩子從外麵回來脫下來的衣服、鞋子,還是孩子睡前脫下來的衣服都應放在固定的地方,而不應該到處亂放亂丟。大人可以專門給孩子準備一個放衣服的地方,如某個櫥櫃的抽屜,或者固定的床頭櫃或椅子,同時教給孩子疊衣服和掛衣服的方法。晚上睡覺時,脫下的衣服、鞋子和襪子也應整齊地放在固定的地方。但不能教孩子把脫下的衣服蓋在被子上,這樣既不衛生也不安全。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白天穿著衣服到各種場合從事各種活動,特別是孩子還喜歡坐在或躺在地上玩,衣服上沾滿各種灰塵和其他汙物,把脫下的衣服蓋在被子上,會把髒東西帶到被子上,髒的被子蓋在孩子身上,就容易引起疾病。如果孩子把小石子,小木棍以及小玻璃片放到衣服口袋裏,晚上把衣服蓋在被子上,這些小東西很容易掉到床上,弄疼和刺傷寶寶。
除了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外,平時玩過玩具以後也要注意讓孩子收拾。每次玩過玩具後都應把玩具收到固定的地方,家長可為孩子準備一個桶或盆專門存放孩子的各種玩具。平時家中各種物品也不能隨便亂放,大人每次使用過各種物品後都應物歸原位,這是對孩子無聲的教育。如果家長把衣服亂丟亂放,家中環境亂糟糟,不整潔,反過來要求孩子做事有條理,愛整潔,一般孩子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且很難養成習慣。另外,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應堅持,每日每次都要如此這般,才可見效。
2.培養飯前便後洗手習慣
小兒到了2歲末,手的動作比較靈活,這時候可以培養小兒自己洗手,並告訴他們為什麼飯前便後要洗手的道理,小兒一般也容易明白這樣的道理,但小兒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在這個時候家長要提醒小兒。隻要持之以恒,小兒就會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
與此同時,家長應為小兒準備好肥皂、擦手毛巾,並放在小兒自己容易取到的地方。有條件的地方應用流水洗手,這樣符合衛生要求。家長還要提醒小兒,把袖子挽起來,以免弄濕衣服。小兒從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可以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寄生蟲病等。
3.大便幹燥的處理
大多數小兒大便幹燥不是由疾病引起的,但家長也應注意,以免小小年紀形成習慣性便秘,給孩子造成痛苦。小兒大便幹燥的原因有幾個方麵,多數是因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挑食,偏食,不吃新鮮的青菜;此外食量極少,也可引起大便幹燥;還有不規律的排便習慣,運動量過少也是造成大便幹燥的原因。
因此,家長應讓孩子多吃青菜、水果,多喝水和多吃些脂肪類食品,多參加體育運動,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這樣大便幹燥會好轉的。若經常便秘,可在醫生指導下服一些中藥調理。若小兒因便幹而3~4天都排不出,家長可采取一些臨時性措施,如可用小兒開塞露塞入肛門或擠入少量甘油。要注意開塞露開口處應剪得光滑,以免劃傷肛門。在擠入甘油後一定要停留幾分鍾,待小兒有便意時再排便。如果沒有開塞露,可把肥皂頭捏成小炮彈狀塞入肛門,但這隻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采取的方法。
在對待小兒大便幹燥的問題上,家長應立足於預防為主,合理喂養,幫助小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定時大便),加強體育運動等。
4.正確對待喝水問題
水在身體中無處不在,年齡越小,水占體重的比例越大。水在人體裏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促進消化吸收,維持體溫平衡,它本身又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總之,每一個生命活動過程都需要水。體內失水過多,就會出現口渴、血壓降低、皮膚幹燥等症狀;如果體內水分過多,又會產生水腫。因此體內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一般2~3歲的幼兒,每日需水1200~1625毫升。另外,水的需要量與氣溫、飲食質量、活動多少、健康狀況有很大關係。比如夏季高溫,出汗多,吃過鹹過幹的食品,喝水就多。另外要注意,當孩子喝水過多,若不是以上原因,應去醫院作必要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