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給她愛,更要教會她怎樣去愛(2)(1 / 3)

在火車上,母親告訴女兒她們馬上就要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了。女孩打算向駱駝學習,趕緊灌下一瓶牛奶。到了目的地,母女倆從一口看似幹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還是去年積下的雨水。村民告訴她們,這個地方日用水緊張,這水得循環著使用:先用來洗臉,然後再用來洗衣服,最後還要用這盆髒水去喂豬。女兒擔憂地問:“豬怎麼能喝這樣的水呢?”媽媽反問:“那你覺得應該給它們喝什麼?”“我給它們喝檸檬汁,喂牛奶。”女兒一臉稚氣地歪著頭回答。媽媽又問她剛才從井裏打上來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幹淨。”“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兩天沒喝水了呢?也不喝嗎?”“不喝。”就在那天晚上小女孩哭了,因為這裏的環境實在太艱苦,她已經兩天沒有喝水了。最終她還是喝了那在她看來很髒的水……半個月的生活轉眼就過去了,女孩已和這兒的孩子結下了友誼,離去的時候竟有些難舍。雖然那些孩子灰頭土臉,衣著破舊,而且他們從未嚐過水的暢快淋漓,但可貴的是他們純真的童心和從單純的眼中流出的晶瑩淚滴。他們質樸的臉龐和心靈給女孩兒的心烙上了深深的印記。

女孩的媽媽對這次的體驗生活感到很欣慰,她想,她的女兒在這裏,看到的不僅僅是貧窮和落後,不僅僅是水的珍貴,更是一顆善良的心的珍貴。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從道德品質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定要培養孩子具有一顆善良的心靈。時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要麼停留在空洞、抽象的口號上,要麼艱深、遙遠的說辭,與孩子的生活體驗毫無關係。於是,這些理想主義的道德律令失效了。除了考試之外,這些教條再也沒有了用處。這就難免導致急功近利、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傷天害理的價值去向趁虛而入,占據了孩子的頭腦。

其實,道德教育沒有那麼複雜。我們的傳統教育裏邊有很多可供借鑒的營養。小的時候,老人教育我們要講良心,要與人為善,要孝敬老人,要善待朋友,要知恩圖報,要尊敬師長。其實,這一切都是在培養孩子具有一顆善良的心靈。《論語》教導人“溫、良、恭、儉、讓”,善良無疑是其核心。

父母想要培養女孩愛的能力,讓她從小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就應該給女孩提供“愛心”教育的機會。比如帶女孩搭公車時,看到有老人上車,父母應以身作則地起來讓座,就是讓孩子感受“博愛”意義的好機會。同時引導女孩關心身邊的人。如果聽到有其他小朋友有困難,父母可以主動告訴女孩去問問小朋友是否需要幫助,並且在女孩幫助小朋友時,能給予協助,讓女孩從小就能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也能讓她更富有憐憫之心,讓她從中慢慢體會生命的意義,從而學會如何去愛這個世界。

育女心經

讓女孩擁有善良的心,給她一雙充滿愛的眼睛,讓她用充滿愛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她會更懂得如何去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世界,她會從這種愛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也會變得更加快樂。

孝順父母的女孩是最美的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為有這樣的傳統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有許許多多孝順、尊重老人的事例,感染著我們,打動我們的心靈。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孝順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用盡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去培養的孩子會對他們懂得感恩。然而,孝順並不是天生的。沒有誰家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大孝子,也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來的。孝,不是天性;不孝,也不是天性。能否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很大程度上,在於家長的教育。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當熱戀中男女商量著談婚論嫁時,男孩往往會問女孩:“你願意孝順我的父母嗎?”有時候買我們會看到一些很優秀的男士,身邊的女性卻會略顯平庸,而當我們問道為什麼會選擇她時,聽到的回答往往是:“因為她善良,她會孝順我的父母。”

可見,最美的女孩子並不一定要在外表上多麼出眾,也並非一定要才華橫溢,惹人注目。事實上,隻有一個女孩子,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孝順父母,才是最美的,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是從一個又一個親情故事中體會的,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是從自己的親人的一個又一個孝行中學會的,孩子的孝心是從日常小事中培養起來的。所以,想要培養出一個孝順父母、尊老愛幼的女孩,做父母的首先就要懂得孝順,以身作則,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當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自己的爸爸媽媽的。

有一個女孩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麵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可是女孩的父母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姥爺的發喪、火化、吊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女孩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肝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當一個人失去親人的時候是怎樣的撕心裂肺,在孩子的父母看來,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