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智慧之旅(2)(2 / 3)

實際朗誦的人,可以選家中最會做戲、讀得最好的。年幼的孩子及閱讀能力有限的孩子,不要請他念,這不是練習念書的時候,隻是要在輕鬆的活動中,增強孩子欣賞理解成人文學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可以變化活動方式,大夥一起來讀。由一個人擔任旁白,其他人每個人負責一個角色,然後就像電影戲劇一樣,全家一同“演出”某個作品。這種方式很能幫助我們,從人物特征去認識、去感覺書中人物,不過隻能偶爾為之,而且必須孩子有此能力。

2利用媒體幫助孩子體驗文學

雖然我國沒有全麵的調查研究,不過根據1982年全美國教育情況調查,大部分青少年每天自己閱讀的時間少於一小時,但看電視的時間遠超過讀書,13歲兒童有一半,17歲少年有三分之一,每天看三小時以上的電視,相信我國的情況也很類似。

此外聽音樂的時間,中外都沒有統計數字,可是照理推想,可能比看電視的時間還長。

視覺媒體(電視、電影、錄影帶)聽覺媒體(唱片、錄音帶、收音機)所以如此令人難以抗拒,在於它們能給青少年直接的刺激,能夠把經驗直接傳達給人,這是印刷媒體(書報雜誌)很吃虧的地方。既然視聽媒體力量如此大,我們就該利用這些媒體,幫助我們培養孩子閱讀能力,不要抱排斥的態度。

把文學和媒體結合在一起,既能提高閱讀效果,又能刺激解釋性思考。錄音帶、電影和廣播劇,可以一步步讓孩子熟悉更深的文學作品。

不過運用媒體的成功秘訣是,孩子必須能跟別人討論他的體驗。理解與解釋一部電影或一首歌曲的技巧,當然可以運用到文學上,可是要經過自己的嘴說出來,你才會具體的知道有哪些技巧。

跟閱讀關係最密切的視聽媒體是有聲書籍,也就是錄音書。利用錄音書,我們的家庭讀書會就可以聽比較長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劇本。由於錄音書裏讀書的人都具戲劇素養,文學作品的精彩處和字裏行間的情感,他們會表達得淋漓盡致,聽來十分過隱。

選擇錄音書以選擇孩子不熟悉的作品最好,像科幻小說就最合適,它能帶孩子進入全新的領域。目前有許多兒童故事錄音帶可供選擇,可是青少年階段的有聲書籍還不普遍,廣播劇或廣播小說,尤其文學名著改編的,可以選錄下來做為代替品。

每周定期聚會聽書以外,出外度假的時候,我們或許也考慮帶錄音帶一起去。在長途乘車前往目的地那漫長的時間裏,如果能聽上一段有關當地曆史文物介紹的錄音帶,必能增添不少樂趣。

聽完錄音帶,我們要跟孩子討論,討論以後,鼓勵孩子到圖書館借這本書來看。由於事先已聽過大致內容,即使比較深,孩子也容易看懂。

看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同樣能增進孩子對人物、人性、感情、思想的了解。像這類影集,能讓孩子認識科幻小說的結構和人際關係。

等孩子熟悉這種公式化的科幻劇以後,不必太花腦筋就能了解劇情,這時候我們就邊看邊與他討論劇情,讓他減少視覺聽覺活動,多用頭腦去思考去解釋。要不然,我們可以在事後問問劇情,要孩子用自己的話簡述一遍他看過的東西,就是很好的訓練。

事先討論也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力。如果我們知道某部電影或電視劇的內容,就可以先跟孩子討論有關的主題,然後再看,孩子可以看出更多知識來,事後再交換意見,那就等於雙重功夫。

3聽後看後要討論

聽完故事、看完電影以後的討論,實在是要緊而又要緊,因為言辭表達能理清孩子紛亂的感受。討論不必拘於形式,能讓孩子暢所欲言最重要。

討論如果是全家人一起參加更為理想。一開始我們要想辦法引導每個人煞有介事的發言,把它當成真有其事,不是虛構的。每個人說出自己對整齠戲的評價,解釋他喜歡或討厭某個人物的原因。

進一步,我們可以討論,劇中人“過去”可能有過那些經曆,“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情;或者說出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有沒有碰過類似的情況,或聽說過別人有類似的遭遇,結局又如何。

有些戲劇或故事本身,就會引發多種感觸,讓人想一吐為快,一個簡單的問題,如:“你覺得怎麼樣?”就足以引來一連串的反應,不需多費心思,家人就會熱烈討論這篇作品的種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