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現在的周末對有的孩子來說是苦難:學校的一大堆功課要做,課外的一大堆培訓要參加。孩子願意嗎?也許是家長怕孩子輸了現在,更輸了未來;也許是家長希望孩子能實現家長心目中的願望;也許是家長為了孩子能光宗耀祖。但孩子能快樂嗎?他們的童年不應該在這樣的高壓下度過,孩子的身心健康、愉快成長是最重要的。孩子應該有活動的自由,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安排活動。
衝衝已經九歲了,他乖巧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因此,媽媽給兒子安排了周六上午學古箏,下午上奧數;周日上午學英語,下午做作業。但最近有一點令媽媽不解的是,每到周六、周日早上兒子就不願意起床,雖然媽媽一再嗬斥,並連哄帶嚇,這時衝衝才慢騰騰地起來,有時候衝衝好不容易起來了就喊肚子痛、頭疼,可是把衝衝帶到醫院裏又查不出是什麼毛病,但媽媽看孩子那痛苦的樣子又不像是裝的。當問到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起床時,衝衝支吾了半天才輕聲說:“起床就得趕緊去上小班,一天好幾門課程,排得滿滿的,所以不願起床。”原來,衝衝不願起床、身體疼痛的症狀是心因所致。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僅要學習好,還要有愛好。所以從孩子五六歲開始,便一廂情願地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增加了很多課外學習,希望能掌握某些技能,使孩子在日後的社會競爭中不至於“落伍”。這樣使孩子在雙休日裏背上了沉重的學習負擔,由此產生了極大的精神壓力。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恨不得把自己兒時沒有條件實現的興趣愛好、理想抱負在孩子身上都實現。孩子學什麼通常由家長來決定,多數家長有盲目從眾心理,即見到別的孩子學這學那,怕自己的孩子不學落後於人,於是便不顧自己孩子的實際興趣,迫使孩子去學書法、繪畫、舞蹈、外語、鋼琴、電子琴、影視表演等多種技藝,從而使有些孩子產生了畏難甚至恐懼情緒。
有的孩子一到周末,就喊肚子疼、頭疼、全身乏力,帶他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什麼病。他們起初可能是為了逃避不情願的業餘學習裝出來的。但由於長期處於這種周期性的精神緊張狀態,導致不少孩子真的得了神經性頭痛等疾患。所以有專家稱其為“兒童周末恐懼症”,這是對少兒在內心衝突的背景下,引起功能性身體不適感的統稱。很明顯,雖說“兒童周末恐懼症”的症狀發生在孩子們的身上,病根卻是在家長一邊。
家長希望孩子興趣廣泛,才智雙全,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這是無可非議的。但關鍵是要遵循教育規律,切合孩子的實際,懂得科學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童年這個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裏最為寶貴又最為短暫的夢幻時光,總是很大程度地影響著人的一生。
在當今這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在成人的圈子裏,到處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其實,現在的孩子要承受的壓力真的一點都不比大人小。在學校,一天下來要連續上幾節不同科目的課,回到家裏,還有很多的作業,一到周末,又有各自的補習班、興趣班。有的家長,好像生怕孩子落後了似的,一口氣幫孩子報了幾個不同的興趣班,學完鋼琴,要趕著去學畫畫,學完畫畫,還要趕著去學跳舞,根本不給孩子喘息的機會。
有的父母很自私,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孩子會的東西越多,受到越多人的稱讚,父母就越開心,越覺得臉上有光,就會更加變本加厲地要孩子學這學那,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口氣就把所有的知識學完,卻完全沒有理會孩子的感受,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孩子到底喜不喜歡上這個興趣班?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上補習班?或是孩子適不適合學這門才藝?隻是一鼓腦的要孩子學這學那,甚至有的孩子不喜歡學了,還強迫孩子去學。有沒有見過孩子邊哭邊拉小提琴的?像這樣強迫式的教學,效果又如何呢?真正學會的又有多少呢?相信為人父母的心裏都很清楚。興趣班,顧名思義,就是得孩子自己想學了、喜歡學了才行。現在的小孩,等他們長大成人了之後,他們對於童年的記憶又是什麼呢?家裏有的是父母買來的,數也數不清的現成玩具?永遠做不完的作業?還是不得不去的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在周末,經過了一周緊張的學習,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們放鬆一下大腦呢?有不少的孩子參加的學習班不少,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大概跟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有關吧。每天,強迫孩子吸收大量的知識,卻不給他們時間消化,因為今天學習完了,明天還有新的知識在等著他們呢,哪裏有時間去慢慢地消化呀!這就叫“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