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擠胸!豐乳和黃金甲(1 / 1)

特別盤點

曾經的影片《黃金甲》中,那些豐乳肥臀、上至王後下至小宮女的女人們徹底打破了我們對古代中國傳統女性的認識和審美。而透過黃金和內衣,我們也能窺視到時尚的曆史變遷。

古代“黃金甲”實為用金線和黃緞製成的禮儀盔甲

通常認為,黃金崇拜與太陽有關,和太陽一樣散發著神秘光芒的黃金就是太陽的化身。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黃金製品是甘肅玉門火燒溝夏墓(距今四千多年)出土的鑄造粗糙的金耳環。多數學者認為,同古代西方顯著的黃金文化和崇拜相比,古代的中國人似乎更迷戀玉石,盡管在青銅器時代(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1200年)我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利用黃金來加工精巧的製品了。

從目前的考古出土來看,除了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較為大件的黃金麵具和金權杖等器物以外,我國出土的大部分金器為小件飾品。如同聞名中外的馬王堆“金縷玉衣”,完全是以玉片為衣,金隻為線用。這同西方的金衣裹身是完全不同的。做工精美、工藝精湛可以說是我國黃金文化的主要特點。尤其在佛教器物的製作上,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黃金法器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唐代婦女的“袒胸”變成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擠胸”

隻要看看保存下來的唐代仕女畫,包括唐墓壁畫和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女子的形象,我們就會發現,唐代女子的衣著的確相當大膽暴露,或者說是性感。這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可得到印證。

唐代中國古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中國曆史上的其他朝代相比,無論是從思想和言行,還是從衣著妝扮,她們都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在這種背景下,唐朝的女子采取了一係列挑戰傳統和男權的女權行動。她們穿男裝,打馬球,崇尚和追逐各種外來的風尚。在傳統裙襦裝基礎上改造形成的袒露裝,不但將脖頸徹底暴露,而且連胸部也處於半掩半露的狀態。在唐代,這是自然的,美的,時尚的,高貴的。初唐歐陽詢《南鄉子》中就有“胸前如雪臉如花”的句子。還有其他文人“長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等詩句,都是對這種袒露的真實描寫。從那些唐代的仕女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女性日常穿著的低胸裝和抹胸裝都是非常飄逸寬鬆的,追求的是吳帶當風的飄逸感,崇尚身體的自由發展,充滿活力,這也符合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標準。

唐代的內衣“訶子”最為時尚

從現有資料來看,為女性內衣命名始自漢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而唐朝女性的“以肥為美”,所追求的並非肥胖。而是豐滿,也就決定了美麗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樣穿吊帶的“心衣”,於是,唐代女人便發明了無帶的內衣。唐代浪漫奔放的文化使得內衣的樣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我國曆史上首次出現了不係帶的內衣,稱為“訶子”。

據《唐宋遺史》及《綠窗新語》等書記述,這種內衣為楊貴妃所創。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兩人頗為狂悖,無意之間安祿山的指甲誤傷了楊貴妃的胸乳,貴妃擔心被皇帝發覺,於是製訶子以遮之,後宮嬪妃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覺得新奇,遂群起效之,成為一時風尚。“訶子”的美在於藏而不露,隱而不堅。由此可見,唐代婦女戴的“訶子”,其作用不在護腹,而在掩胸。唐朝的“訶子”應當是現代女子所用胸罩的最初雛形,“訶子”作為內衣的功效也更接近今天的女性內衣——胸罩。

自宋代始,女子有了束胸的習慣。宋代“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明代女性內衣稱“主腰”、“闌裙”,其外形與背心相似,腰側有係帶將所有襟帶係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女子服飾的式樣及品種到了清代愈來愈多,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麵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有意思的是,清代男子也穿抹胸,這時的抹胸稱作“兜肚”,或作“肚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