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新社員三十(2 / 2)

解放前,楊家河經常決口。有時候,半年六個月打不住口子,泛濫的河水全部流進這兩個海子,海子的麵積越來越大,儲水量越來越多,最深的地方,有七八米。數九隆冬冰凍三尺,深水處的“亮子”,一點兒也凍不住,騰騰地冒著熱氣,大魚和老鱉來呼吸,有時候跳到冰麵上,成了人的貢品。

有一年臘月,村子裏死了一個老人,第二天出殯。頭一天晚上準備讓三道橋的鼓匠來給紅火,掛靈叫夜。那天,正好是四喜爺爺給帶東,上了燈還是不見鼓匠來,迎祭羊的人也快凍僵了。沒有辦法,派人騎馬到三道橋催鼓匠。催鼓匠的人很快就回來了:“鼓匠下午就動身來了!”

這就奇怪了,四喜爺爺騎馬親自去接。誰知,那天下著鵝毛大雪,鼓匠一行五個人,因為大雪蓋住了亮子的孔,全部落入了冰窟窿裏,一個也沒有生還,讓村子裏的人感歎了好久。

還有一次,已經是辦人民公社那會兒,四喜念一年級,小麥正要淌二水,楊家河決口了,嘩嘩的河水直瀉海子裏。公社和大小隊的幹部帶領社員日夜在堵決口。我們因為洪水斷了去學校的路,外大隊的社員也來支援,人山人海,既熱鬧又新奇。生產隊還讓四喜他們給打決口的社員送飯送水。公社書記親自蹲在缺口跟前指揮。

晚上,公社書記又到海子邊視察,在蒙蒙的夜色下,有一個大笸籮擋住了路,公社書記怒喝:“那個生產隊的,吃完飯連大笸籮也不往回拿,明天查一查。”

話還沒有落音,大笸籮不慌不忙搖搖擺擺地爬進海子了,人們趁月光看清了,原來是個大烏龜。

記得每年開河淌頭水小麥時,大隊的老書記就要組織社員抓一次魚。那時,不讓隨便往海子裏放水。可老支書有辦法,讓看渠口的人去開會,讓別人把渠口夜裏打開,天剛蒙蒙亮,關了閘。一冬天悶在海子裏的大鯉魚趁機搶上水,拚命遊向渠口,可渠口又讓芭子擋住,魚全部集中在渠裏,一關閘,困在了淺水灘,人們伸手可捉。

四喜也是捉魚的好手,主要經驗是一手卡死大魚的倆腮蓋,托著魚身慢慢來,如果一著急,手忙腳亂,往往被魚逃去。

太陽出來,把捉到的魚一溜兒擺開。不用人通知,全大隊一百多戶社員都來了,不用秤分,由老書記親自用手指。三倆口人的戶,拿五六斤重一條。五六口人的戶,拿倆條。八九十來口人的戶,拿三條。剩下的,參加捉魚的每人獎勵一條。這一天,社員們都吃到了開河魚,自然歡歡喜喜,多少年習以為常,沒有人去公社告狀。

每當人們談及此事,都念老支書的好。

鄰居叫史文斌,給生產隊放羊。

有一年放假,四喜作為小羊倌,和史文斌一起放羊。到了海邊,史文斌發現一條三四十斤重的大粘魚困在了淺水灘,便去捉。隻見他騎在魚背上,用放羊鏟擊打魚的頭。魚一受痛和驚嚇,猛一發力,衝出了淺水灘,把史文兵帶到了深水處,魚逃走了,卻把史文兵扔在深水裏。幸虧我們村子裏的人都會一點水,幾個狗刨刨浮到了海子邊,沒有發生意外。在史文兵騎在魚身上時,魚從口裏吐出來了一條三四斤重的鯉魚,還會呼吸。

現在,還是那個海子,魚少的可憐,也沒有大的。烏龜已經絕了種,那二三十斤重的大粘魚更沒有了影蹤。為什麼,我也一會半時說不清,大概與環境汙染有密切的關係吧。

開河魚有,可全部是一二兩大的小鯽魚。味道大不如前,一股漚泥味,肉少刺多,吃開河魚的習慣,也蕩然無存。

內蒙古烏海海勃灣幸福新村南區19-6-102劉文忠

1373473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