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部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1 / 3)

西部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經濟與管理

作者:慕懷琴 黃維民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個宏偉的係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與國家安全等領域,我國西部地方政府在其建設中具有特殊地位。文章對西部地方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以及所起作用進行科學研判,分析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應扮演什麼角色,行使怎樣的職能,在此基礎上得出科學結論。

【關鍵詞】地方政府 絲綢之路 地位 作用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不僅為我國帶動亞歐經濟區域大合作的總體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相對滯後的欠發達西部地區縮小與東部差距,推動我國整體均衡發展提供了機遇,更為西部地方政府建功立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絲綢之路經濟帶”對西部地方政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西部地區在對外關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起著前沿和窗口作用,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由於具有運輸大通道、能源大通道、安全大通道和資源大基地等積極因素,為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供了廣闊的合作平台,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地區,是世界上油氣儲藏潛力最大的地區。早在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絲綢之路法案”,要求政府必須關注中亞與高加索地區,認為“絲綢之路國家一共掌握了4萬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大能源通道,對內可促進西部地區大開發,提高新疆、陝西、青海、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石油、天然氣的加工、利用以及轉換能力;對外可向西深化多種能源合作,同時可開展與我國能源相關的核電、水電等裝備製造各領域的技術輸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②

“絲綢之路經濟帶”幅員遼闊、地域寬廣,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油氣能源,而且還具有世界上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之為21世紀的戰略資源大基地。“絲綢之路”所具有的豐富自然資源,為西部地區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奠定了物質基礎。西部地方政府可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豐富的自然資源,努力發展與周邊中亞國家形成耦合的產業,如棉紡織、農副產品、特色林果業、礦物的深加工,通過引進國內外擁有先進技術和較強資本實力的大型企業,走“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之路,促進西部地區產業全要素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實現產業優化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形成西部地區多元的產業發展態勢。

總之,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主要有如下幾點:其一,拓展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渠道,有利於西部地方政府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其二,推進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動,有利於西部地方政府保障地區的能源安全;其三,加快了西部地區開放的步伐,有利於西部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環境;其四,推動了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產業結構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戰略;其五,弘揚了西部地區優秀的曆史文化,有助於複興“絲綢之路”古老的文化,有利於西部地方政府積極促進我國東西部經濟社會的均衡化發展。

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SWOT分析

優勢分析(S)。西部地區在古絲綢之路貿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古絲綢之路的繁榮發揮過重要作用,曾把古絲綢之路帶入到了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具有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兩大戰略的政策優勢,西部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改革紅利,以及取得國家層麵較多的政策支持,經濟建設得以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社會民間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西部地方政府取得的巨大成果能夠直接轉化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內在動力,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人才優勢與民間資本。

尤其是西部地區地緣遼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成為對旅遊最具吸引力的地區,為西部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地方財政收入。此外,西部地區與中亞具有較強的產業互補性,對外貿易十分活躍,能源與農業合作潛力巨大。尤其是西部地區農產品生產與開發技術具有較高水平,為指導規劃中亞國家的農業生產,促進雙方農業合作搭建起良好的平台奠定了牢固基礎,為西部地方政府對外合作、促進地區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劣勢分析(W)。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西部地方政府的自身劣勢,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其一,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西部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滯後,基礎設施建設處於較低水平,能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的資源與便利條件較少,加大了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難度;其二,從西部到中亞狹長的地理空間,城市密度與人口密度較低,尤其是生態環境非常差,而這一現狀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給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帶來了挑戰;其三,雖然西部地區總體上處於和諧穩定狀態,但仍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尤其是麵臨的暴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威脅越來越大,各種極端事件呈上升趨勢。如果這些不穩定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製與消除,必將分散西部地方政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的注意力;其四,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西部五省區麵積為344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麵積的36%,但鐵路總裏程卻僅是14432公裏,占全國鐵路裏程的14.78%,是中國鐵路唯一未成網的地區,甚至連骨架都未形成。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新疆、青海仍為“一線牽”省區。③此外,公路運輸總量與密度也落後於東部,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還需一番苦幹才能趕上東部。目前西部地區缺少直接通往中亞的公路,僅有部分跨境公路與中亞國家相連,而這些公路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大量貨物運輸來說是不夠的。在內河運輸上,由於西部地區自然條件限製,通向中亞的內河運輸根本不具備通行條件。在航空運輸上,西部地區僅烏魯木齊和西安航空港具備較大吞吐量,其他航空港在吞吐量方麵均顯得較為“小巧”,根本無法肩負運輸保障任務。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與建設不足狀況,是西部地方政府麵臨的最大困境,而要想改變這一狀況,需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資金的巨大投入,而資金短缺是西部地方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具有的最大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