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賦予父親一個極為獨特的角色,這個角色所擔負的職責是無可取代,更無法丟給母親。
爸爸的陰影
“嗯,讓我想一下,我該怎麼描述我的父親呢?”我的朋友放下咖啡杯,皺著眉頭說。
“我的父親不喜歡小孩,愛一個人靜靜做自己的事情。他不要孩子們去打擾他。對他而言,孩子的事很麻煩!”他淡淡地說出一段不愉快的回憶。
“也許這就是我太太常常向我控訴的原因,她老是埋怨我忽略孩子,沒有和他們真正地在一塊兒。”聽了他的心聲,我也覺得有點慚愧。
我有不少朋友竟然對“父親的形象”感到恐懼,特別是女性朋友,有些人每想起父親就會想起他的狂躁、喜怒無常、嗜酒、虐待等等,不僅造成她們身心的傷痕,更嚴重影響她們與異性的交往,這是很悲哀的事。許多傳統華人父親都隻有嚴父的形象,但移民到西方時卻發現,中國文化強調長幼有序,西方卻強調親密共融,父親會帶著兒子一起去釣魚、狩獵、打球、看球賽,父子有共同的嗜好,但這卻是中國人鮮有的。
其實,上帝賦予父親一個極為獨特的角色,這個角色所擔負的職責是無可取代,更無法丟給母親。
父親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力?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家裏購買貴重的東西,例如房、汽車、電視機,皆由父親決定;購買日常用品則大多是母親決定,而購買孩子的玩具,則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決定。在教育方麵,母親做絕大多數的決定。我們的疑問是,除了購買貴重的東西之外,在孩子身上,父親究竟還有多少影響力?華人的傳統父親形象,是在家裏擔任管教的角色,許多母親會以恐嚇的口氣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爸爸回來就會修理你!”我想沒有一個男人願意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個隻會大發雷霆、狠狠修理人的男人吧?
小小“不孝子”
“我可以請教你一個問題嗎?”在一個聚會後,一位坐在我後麵的太太拍拍我的肩。
“我的兒子對我的態度非常不好,我當如何處罰他?”我不禁一怔,沒想到她會在此時此刻問這樣一個私人問題。
“你的兒子多大?”我心中猜想這孩子必是個青春躁動期的青少年。
“他才剛進小學,我每次送他上學,他隻讓我送到學校門前。他說我笨,講話有極重的華人口音,又說我沒有教養,丟他的臉,不要他的同學看到我!”這位母親目無表情地一口氣說出這些話。
“什麼?”我非常詫異,不自覺提高了音量,旁邊的人都立時轉身看看我們。
“我應當如何處罰他?”她再問了一次。
在古代的小說中,那種“不孝子”被拉出去斬首示眾的一幕立刻浮現我腦海,但是在這位痛心的母親之前,我不敢開玩笑。
“我能問你一件事嗎?”我壓低聲音說。
“請問你丈夫在家裏是不是也以同樣的字眼及態度對待你?”我小心翼翼地詢問。
“為什麼問他呢?”她的眼神有點不安,我看得出她在思考一些事情。
“我先生比我能幹多了,而且比我多受教育……他常常罵我……不求上進……”她結結巴巴地說著,每一個字仿佛都像一把刀戳在心頭,“他發脾氣時……說我把他的臉都丟盡了……”她帶著顫抖的聲音說。
“你為什麼問起他?我是問我兒子的問題啊!”片刻間,她的情緒一下子又改變了。
“你不明白嗎?你的兒子不自覺地模仿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會以為丈夫不尊重妻子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想到在她的家中,孩子常聽到父親疾言厲色、大聲叱喝、任意侮罵及輕慢的聲音,在耳濡目染、上行下效的情況下,小小孩子竟然也學會了藐視自己的母親。我真為他們一家感到難過。更使我難過的是,她的先生竟是大家公認的“好好先生”!
我們有沒有想過,夫妻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夫妻之間難免會有衝突,但是要避免在孩子麵前爭吵,更是盡量不要讓他們聽到我們出於憤怒的字眼。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孩子看見爸媽彼此的原諒與和好。
讓我們從正麵角度來探討,聰明的夫妻知道使用讚美、鼓勵的話語來幫助對方改進或是改變,會遠比批評、挑剔來得更有效果。夫妻之間朝夕相處,許多事情需要在愛裏學習包容,不要以嘮叨、諷刺的口吻要求對方改善,例如,配偶沒有受高等教育,行事有市井風味,或是有令人生厭的不良習慣,又或是體態的改變及不再年輕的容顏等等。
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夫妻的摩擦不可免,但我們要讓孩子看見父母如何處理矛盾、處理情緒,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再一次融洽相處。孩子需要這樣的安全感,也需要知道父母雖然會生氣,但還是有愛的存在,也能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