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從小訓練孩子能吃苦,也能處理挫敗,不自暴自棄,也不大發脾氣、怨天尤人。家長可以幫助他們轉化消極情緒,心平氣和地“再來一次”,尋找“有沒有其他完成的方法”。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讚賞,如同比賽中球員需要啦啦隊一樣,我們切莫充當場邊生氣急躁的教練,不單於事無補,更隻會徒然折騰一番。
同時,我們也要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失敗不會毀了你的一生,人生路途總有上坡、下坡,智慧者總是先學會用拐杖行走。”另一方麵,也要讓他們知道父母會無條件接納及支持他們。當然,更重要的是提醒他們不要停留在懊惱、失望中,在哪裏失足,就在哪裏站起來。
孩子跌倒後再站起來
“他還好嗎?決定要讀什麼了嗎?”我小心翼翼地問這位“浪子的父親”。他的兒子雖然不是做了什麼壞事,但在華人的觀念裏,年輕人荒廢學業幾年,又沒有能養家的工作,並不是件光彩的事。
“隻要他回頭,我們已非常高興了。我們不斷為他禱告了好幾年。上帝也教了我們許多功課,尤其在基督徒父母應該對孩子有什麼期望和要求上,我們著實明白了好多!”在感恩的言辭中,我仿佛看見這對父母曾為這個“不怎麼一帆風順的孩子”所流出的眼淚。
“隻要他願意再努力……不!他不放棄已很好了。我們會支持他的,不論如何,他始終是我們的孩子!”
很多家長對如何培育子女做一個成功人士,可能堪稱專家,但是,能夠在意教導孩子如何從挫折中走出來或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家長卻不多,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甚至可以說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當我們的孩子遇到挫折、犯了錯誤,又或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時,我們就有責任幫助孩子正確地對待錯誤、吸取教訓,好能重新裝備應付前麵的挑戰。
讓我分享幾個原則,盼望能給讀者一點啟發,好能幫助孩子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則一:在錯誤發生前給予預警
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危險的,哪些人及事物該避免接近,這是我們做父母的基本責任。很可惜的是,許多父母卻沒有明確地向孩子表明這些觀點。倘若我們能早早將符合上帝心意的價值觀傳授給他們,也將上帝厭惡的行為警告他們,相信許多過失及錯誤都能避免。
●原則二:學習放手,但準備隨時扶他一把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信任他們的。我們可以從小事上開始讓孩子做決定,隻從旁引導卻不代為選擇,並且肯定他們的能力,表示相信他們能做正確的決定。當他們選擇合宜時,我們必須馬上給予稱讚及肯定;倘若做了不理想的決定,也不要責備,而是要協助他們找出問題的症結,並給予改善空間。
●原則三:以身作則,示範麵對失敗的正確態度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若孩子看見我們在失敗後委靡不振、遷怒別人,又或遇見困難就逃避,那麼,當他們做出相同的行為時,我們也不必為怪。倘若孩子犯錯後,我們便責罵甚至羞辱他們,這無疑表示我們也認為失敗是可恥的,孩子又怎能明白錯誤其實屬於學習期的一部分?下一次當你犯錯時,請記著孩子正留心看你的反應與態度。
●原則四: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誠然,有時候孩子會辜負我們的信任,使我們極為失望,甚至心碎,可是,在那個當下絕不是罵人的時候,我們當盡一切努力保持親子關係,把握那個時刻,或說一句安慰的話,或給予一個體諒的眼神,又或一個無言的擁抱,那時孩子必能真正體會及感激我們的愛,我們也因而贏得他們一生的友誼。“你真讓我傷心失望”這種話萬萬不要說出口,甚至不應放在腦海裏。倘若在氣上心頭時說了,那就讓我們學習道歉吧!這才能挽回我們的孩子。
結語
還記得孩子剛學走路的那一幕吧——他們搖搖擺擺,好不容易走了幾步就跌倒,又大哭著爬起來,那時,我們是怎樣安慰他們的?我們如何鼓勵、幫助他們再試一次?現在,那個已經不再在走路上跌跌撞撞的孩子,卻在人生路上仍然需要爸爸媽媽的安慰、鼓勵,以及偶然輕輕地牽著他們的手。
◎跳不出傳統父親的框框,就會像是掛在牆上的圖畫,不能與孩子打成一片。
◎我們要求孩子成績好,孩子也可以期望爸爸更好嗎?
◎有一天,我的孩子會如何描述我呢?難道隻是一句:爸爸是個大忙人!
◎會做家事的爸爸,教導了兒子如何做一個體貼的丈夫,也是教導孩子美德的最好榜樣。
◎隻有一個方法教導孩子走該走的路,這方法便是自己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