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也很好理解,蘇河鎮和農業局之前就這個問題接觸過,大方向上統一了,但細節方麵,肯定各有各的打算——牽涉到利益和政績,誰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多一些。
蘇河鎮有個村子享受了兩年的扶貧幫助,扶貧單位是市公安局,前年扶貧結束,村裏的變化是喜人的。
在市公安局的幫助下,村裏家家戶戶都通了路,修建了沼氣池。雖然沒有搞村辦企業,但卻在村裏最大的兩座山上都栽種了李子樹,算下來每家每戶都有地在那兩座山上,好處算是實實在在地落到了村民頭上。
那李子林長得很快,兩年掛果。去年那個村裏的李子就豐收了,也賣出了好價錢,羨煞了附近幾個村子。
那幾個村子村支兩委的人想盡辦法,卻沒能從上麵找回來一個扶貧單位,就找到鎮裏,希望鎮裏往上打報告再申請一下,市裏的單位不奢望了,縣裏隨便來個單位也好嘛。
鎮裏當然也希望年年上麵都有單位到下麵來扶貧,不過也知道這種好事隻能想一想,所以就把下麵的呼聲改了改往上反應。這一改,就變成了以那個村子為契機,實行鎮裏統一指導,各村農業產業經營規模化、多元化、擴大化的思路。
這個思路,簡單來講就是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農業局的具體指導下,蘇河鎮的每個村都要因地製宜搞規模種植,可以分類型分品種地搞,把蘇河鎮打造成全縣乃至於全市的水果出產基地,同時還要推動鎮裏農林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壯大……
一句話,縣農業局和蘇河鎮繪的藍圖還是很養眼的,可需要的資金也相當大。
這幾天,張縣長從省財政廳弄了五百萬下來的消息早就傳得滿天飛了,雖然五百萬對安青這個馬上就要變成縣級市的縣來說並不多,可對於各鄉鎮和張文定分管的各部門來講,那都是相當值得下大力氣去爭取的。
哪怕隻爭取到個幾十萬,也是不小的收獲啊。
安青不是旅遊區,礦藏也不豐富,農村要發展,也隻有養殖和種植兩條路子可走了。
對這個情況,張文定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自然也就認同搞種植的思路了。
想當初他剛上任的時候還覺得前任分管農林水的副縣長徐波大搞養殖和種植太沒新意,可後來他慢慢體會到了,幹工作,並不是時時都能夠創新的,能夠把種植和養殖搞起來,那就相當了不起了。
張文定還沒有決定給蘇河鎮撥款子,農業局就打這個報告上來,希望能夠由農業局主導蘇河鎮的這一場大動作。不僅僅隻是技術上主導,還想由農業局來掌握縣裏撥款的具體支出情況。
這些基層領導還真會想也真敢想!
張文定看完了報告有點哭笑不得,就算是我答應了撥款子,也是給蘇河鎮,哪有給你農業局的道理?
\"這個思路是清晰的,對蘇河鎮種植方麵的優勢,分析得也有一定道理。\"張文定看著梅林,先肯定了一句,緊接著就發出了質疑,\"不過,這麼大規模大範圍地搞種植,也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市場是隨時變化的。產銷脫節……\"
話未說完,桌上的電話便響了起來。
張文定看了看,接起來,裏麵傳來常務副縣長趙大龍的聲音:\"文定同誌嗎?我趙大龍。\"
“趙縣長,你好。”張文定中規中矩的應了一聲,掃了梅林一眼,沒有再多說什麼,等著趙大龍繼續。
趙大龍在電話那頭就稍稍頓了頓,心說張文定這語氣有點不對勁啊,他皺皺眉頭,笑道:“你在辦公室呢,有個事情……我過來一下吧。”
這話說得相當有意思,明知道接電話的是張文定本人,卻還要先來一句廢話,然後說有個事情,卻又不說有什麼事情就馬上說要過來一下。其實他應該說過去一下,張文定去他那兒,他用過來這個詞就對了。
當然了,每個人說話都有自己的習慣,他硬要把過去一下說成過來一下,那誰也不能講他說得不對。
不過,張文定還是聽出了趙大龍這話裏的味道,趕緊就說:“哪能讓你過來,我馬上過去。”
這個態度是比較端正的了,不管怎麼說,趙大龍是縣政府的二把手,為人又比較和善,張文定對他還是比較尊重的。
剛才他的語氣很平淡,倒不是對趙大龍有什麼不滿,主要還是被梅林那個報告給弄得相當不爽所致。直到聽趙大龍說要過來,這才警醒,趕緊端正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