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是張文定的人,整個教育局都知道。
但是,這次張文定過來,她卻並沒有往前湊得多近。
她有自己的苦衷,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張文定選擇來教育局,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跟她有關,這位充滿了魅力,幾度讓自己欲罷不能的男人,她不但對他的前途充滿希望,甚至對自己的未來也是光明一片。
可是,心裏再怎麼開心,她也不能表現出來。
也不知道為什麼,原本是想和他走得近一些,可事到臨頭,卻不敢走得近了。
張文定在教育局的團拜走程序的成分比較多,所以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安排去的。
他沒有給苗準施加壓力,也沒有對同誌們提出要求,倒是表揚的話說的比較多。他這麼做,倒不是對教育局沒看法,而是標準的有看法但不提出來的搞法。
這種光表揚的態度,就表明了他已經把教育局盯住了。隻要教育局或者苗準有什麼不對勁,他張文定肯定絲毫不會手軟。
先把你高高捧起來,等到你稍有失誤的時候,就可以一下子打落塵埃。
其他的行局,張文定也選了幾個,都隻是簡簡單單地走了一圈。
他不想太過於張揚,也不想把縣裏所有的行局都轉過來,畢竟這是例行的團拜,而不是視察工作。
去鄉鎮,張文定就比較謹慎了。
張文定把副縣長們分成了幾路,每位副縣長帶領相關部門的領導,到鄉鎮進行慰問。那些老紅軍、軍烈屬、困難戶、五保戶則成了他們慰問的對象。
雖然是一袋米,一桶油,幾百元的慰問金不算多。但這些東西對於這些農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
最主要的,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之前薑富強每年也會去下邊進行慰問,但範圍卻沒有今年大。
在縣裏,張文定可以不張揚,但在農村,隻要進了村子,他就要求這些符合條件的農戶,能走到的都要走到,決不能因為路遠,難走,就省去了哪一戶。
張文定明白群眾路線的重要性,當年就是用農村包圍城市來取得了新中國的勝利,現在,張文定也要走老百姓這條路線。
當然了,他並不是要這些群眾為他呐喊什麼的,他隻是覺得,坐到了這個位置,就要對群眾盡一份心。
張文定自己第一站是去了武雲所在的新奉鎮。
武雲所在的學校自從被各大報紙報道以後,就成了縣裏定點接待外來考察者的學校,而且這個學校也一直是教育局的臉麵。
雖然這成績跟教育局沒有一點的關係,但外麵的人了解的可不是這麼多,張文定當然要去這裏——於情於理,這也是他必去的地方之一。
新奉鎮的領導熱情的接待了張文定,這是在張文定的意料之內的,鎮上的領導對於武雲所在學校之所以成為全縣的焦點,這來龍去脈他們是非常清楚的。
對於張文定,他們也是敬畏有加。
張文定把第一站放在了新奉鎮,這些幹部們,心裏自然是激情澎湃,接待工作搞得有聲有色,讓張文定非常滿意。
在鎮上完成了一係列的程序,張文定便來到了武雲這裏,身後一大群人陪同著,跟武雲自然不能像沒人的時候那樣隨意。
武雲卻不管那一套,說張文定當了大領導了,難得來一次,便讓小朋友們給張文定表演了幾個節目,這些節目本來是準備在放假之前當做文藝晚會來表演的,可張文定來了,所以武雲就把這些排練的五花八門的節目搬了出來。
她其實不是在宣揚自己教書教的如何好,而是她想讓張文定放鬆一下。
畢竟,現在他已經是一縣之長了,壓力也大了,難得有個放鬆的時間。
對於張文定,武雲一向都是很夠意思的。
孩子們的節目引來了在場幹部的一陣陣笑聲,張文定也借此對隨身的人說,要多搞一搞這樣的文藝節目,讓山裏的孩子多接觸一下外麵的世界,這對於下一代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這是他說的話,也是他內心的希望。
教育事業,在他心裏一直是重中之重。在自己的任期內,如果能把全縣的教育事業搞一搞,也不枉來燃翼幹一任縣長了。
至於其他鄉鎮,張文定也隻是例行走了一遍,雖然不是走馬觀花,但他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目的在裏麵,無非就是想穩定一下軍心,給廣大幹部群眾過一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