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底,我的女兒郝潔良接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當時我們感到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我們一直都沒有能上哈佛的奢望,隻是在考前,我們根據孩子的實力感覺可以試試看,畢竟競爭太激烈了。我們沒有像許多家長那樣,很早就為孩子製訂上名校的目標,也從沒有為考取哈佛做任何針對性努力,所以一切看起來都好像是那麼輕鬆和隨意。因此,我們也就沒有十年寒窗、一朝問鼎的成就感。
對於女兒上哈佛,許多朋友都頗感疑惑,他們說:“沒見你們對孩子操什麼心”、“沒怎麼見你們管孩子呀”,還有朋友說我們“膽大”。言下之意,就是說我們沒有多管孩子,而“不管”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孩子不行居然敢申報哈佛當然是有點兒太“膽大”了。甚至有些朋友認為這是天上掉餡兒餅,撞上了好運氣。總而言之,對於潔良上哈佛這件事,朋友們都感到驚奇。對我們來說,孩子上大學隻是人生的一個起點,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始終重視的是孩子總體的成長和發展,而不是一時的成敗得失。
當然,隨後陸陸續續也有不少“取經”的朋友們。這時候我們開始係統思考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麵的一些理念、方法、策略和得失。
孩子上學後,教育子女成了我們和朋友們在一起經常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另外,我出國前在太原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係任教。在教學和科研之餘,我擔任過5年學生班主任和年級主任。對於學生工作,我從來沒有抱著應付差事的想法去做。那時我總是認認真真地為學生考慮,為學生好我就是犧牲點兒時間也很高興;隻要學生好,我就有成就感。當時我對學生工作很下工夫,有熱情、有想法,也有自己的一些措施。因為按照我們中國的傳統,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像在國外,教師更大意義上僅僅是個職業而已。正因為我有學生工作的經曆,使我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也一直饒有興趣。所有這些因素使我萌生了寫點兒東西與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及朋友們共同分享的想法。
歸納起來,我們教育孩子的核心部分就是12個字:從小教育,培養自立,逐漸放手。我們教育的宗旨不是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重要的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成功地立身社會。也就是說,不管孩子上不上得了好學校,這些培養教育對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工作、為人處世都是至關重要的。教育孩子如果瞄準了修身做人、立身社會這個終極目標,“上名校”這個初級目標往往也可能順便達到。因為,上名校畢竟也是為了成功地立身社會。我們認為教育孩子的目光不宜太過實惠,目標不宜太過功利。
我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踐行者。因此,本書並不是一本教育孩子如何考上名校的書,而是一本就“培養孩子素質,培養孩子自立能力,讓孩子自己去打拚”談自己的策略和體會的書。我希望借本書就我們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思想、做法,包括我們雖然能意識到但是執行並不太好的遺憾與讀者共同探討和分享;也希望讀者能從孩子成長過程的記敘中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益處;同時,希望本書不僅能對孩子升學,也能對孩子立身社會、做事為人有所幫助。
本書第一章分35個話題,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思想、策略、方法,以及對家庭教育的領悟和理解。這些思想、策略、方法和感悟大多是我們自己的親身實踐。書中的話題和內容不僅針對孩子和子女的教育,同時也針對成人的自身完善和修養。35個話題中的每一個雖然自成一體,但又有所關聯。我希望通過這35個話題讓讀者得到一些孩子教育方麵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同時也可以對將來孩子立身社會、做事為人有所裨益。
考慮到讀者有可能關心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和經曆,本書第二章介紹了潔良從出生、小學、初高中到大學的簡要情況。其中,我們還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高中階段潔良報考美國大學的程序和經曆。
由於短文是美國大學,特別是名校錄取新生時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因此國內外許多朋友都索要過潔良申報大學時寫的幾篇小短文。有鑒於此,我把潔良的三篇英文小短文和我的譯文專門列為第三章供讀者閱讀、借鑒和參考。
另外,教育理念和思想與個人成長經曆、原生家庭、教育背景都密不可分,所以本書最後對作者基本情況做了一些簡單介紹。
現在有一種流行於海內外華人家庭的教育方式,其特點是:
父母對教育孩子全力以赴、不惜代價。比如,父母陪孩子做計劃、做作業、練鋼琴;等等。
父母認為大人比孩子懂得更多,更有經驗。所以他們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有目的地為孩子上大學精心包裝,甚至為孩子上某個名校有針對性地調研、潤色、打扮乃至代勞。
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有能考上名校的孩子作為教育“成功”的佐證。
這裏我想提醒的是不要忘了許許多多不成功的例子,而且這些不成功的例子絕對不會出現在書中、媒體上;就像雖然有成千上萬買彩票的人,但出現在報紙、電視上的是其中某個中獎人,而絕非那些陪太子讀書的人。所以我認為這種有點兒“賭博”特點的教育方式絕非普通家庭教育的正常做法,其實際效果較差。主要原因如下:
一般家庭,父母沒有充足的時間事無巨細地“陪”孩子一直到上大學階段。
一般家庭,父母沒有充足的資源和能力,如父母不都是鋼琴專業人員、教師等。其實即使父母是教授、工程師,也未見得是個好的教育者。
教育孩子的意義何在?難道僅僅是為了上名校、成明星嗎?
一般家庭,如果父母把“寶”都壓在孩子身上,孩子上不了名校怎麼辦?當不了明星怎麼辦?孩子如果“失敗”了,是否將意味著出現父母和孩子至少三個失敗者?這個家庭如何麵對期望和結果之間的巨大落差?
父母自己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如果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也把主要精力用來培養他(她)的孩子上大學,那麼該如何看待這種循環?
這種教育方式還有以下問題:
父母如影隨形地陪著孩子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長期下來有很多弊端:首先,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於那些個性強的孩子,父母事無巨細的監督容易使孩子對父母及其管教產生厭倦感甚至逆反心理,進而生發出厭學情緒;而對於乖巧聽話的孩子,則容易對父母出現依賴性,心理上很難“斷乳”。其次,不利於孩子獨立性和主動性的培養。父母把孩子應該考慮的都已經為他考慮到了,孩子唯一能做的隻是“有效執行”,孩子即便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思路做得非常好,也好比一台計算機,沒有人來操縱它,計算機再有本領也無從展現。最後,不利於孩子終身的發展。孩子畢竟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即便是考取名校,終究也是要踏入社會的。實際上,父母們都明白“高智商、低情商、高學曆、低能兒”式的孩子進入社會之後是很難大有作為的。動物園裏養大的老虎,雖然能表演幾個前空翻、鑽火圈,能抓住幾隻鴨子,但是其實際生存能力很值得懷疑。也許孩子長大了也很成功,不過比起自己所應有的潛力來說,這種成功已經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