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桂華醪,釀桃,青蓮酒(1 / 2)

平原縣援軍覆滅的消息,趕在天黑以前便由一隻信鴿傳遞到了虎牢關,劉辯隨手把協律郎呈上的線報交給了徐庶,不再過問這件事,他真正關心的並不是這件可有可無的小事。

往遠了說北線的曹操能否打敗宿命之敵周瑜,南線皇甫規駐紮在新鄭的大軍還可以堅持多久,往近了說需要消耗多少兵力才能擊潰張白騎的本部兵馬,這些才是劉辯所憂心的。

一百三十一人。

薑冏補充到一千二百人的大夏遊騎果然沒讓劉辯失望,隻是折損了一百多人便吃掉了所有在黃巾軍內部排的上前五的張白騎本部,爭取了得來不易的一個月修養時間。

太子駕臨虎牢關,城內的世家望族擠破頭皮爭搶太子入住自家庭院的恩寵,有兩家世代姻親的郡內數一數二望族爭搶的最是激烈,甚至為此不惜反目成仇,可惜最後太子挑選了一家稱不上世代簪纓的卻是書香門第以治學著稱於世的望族。

也沒什麼大的緣由,隻是因為這家仰慕文壇宗主風采的世家望族耗費巨資在家中開辟了一池蓮塘,蔡文姬受到父親的影響,很是青睞晃漾渺彌水波上嬌羞如少女的溪客。

溪客這個雅號,起初隻是文壇宗主蔡邕與好友賞蓮喝茶時,有感而發,鴻都門學祭酒蔡邕作為文壇執牛耳者之一,一言一行牽動著整座文壇乃至整個天下的士大夫文人,有資格與他共賞詩酒花茶的多是文壇名士海內大儒。

溪客雅號一出,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雒陽,不足三個月的時間傳遍了天下,還引起了一場夏日賞荷的風潮。

景色怡人的蓮塘有一個頗為怪異的名號,亭六,傳聞是文壇宗主蔡邕前往稷下學宮尋訪好友時,途經此地,見蓮塘內錦鯉遨遊荷蓮輕蕩,被這天光雲影的一幕所擊節讚歎,親筆手書了亭六兩個大字,傳為佳話。

劉辯進入這座香遠益清的蓮塘,抬頭看了一眼潤含春雨絲絲露白的‘亭六’飛白書,眼光毒辣瞧出了其中的真章,‘亭六’二字確實出自蔡邕這一脈,卻不是蔡邕親筆手書而是弟子鍾繇揮墨的一手隨筆。

但是過了今日‘亭六’二字不是真的也變成真的了,虎牢城內那麼多飛簷流瓦脊獸朝天的簪纓府邸,蔡大家一個都瞧不上偏偏青睞這座亭六蓮塘,不是文壇宗主親筆手書還能是誰。

竹簾拂動,蓮香四溢,許是為了品味溪客的獨一份幽香,蔡文姬並沒點燃府內老家主割肉似的送來的糖結沉香,棄之如敝履的把那尊出自雒陽名家之手的博山爐放在一旁。

劉辯枕在天下第一才女蔡大家修長的玉腿上,不顧佳人嗔怪神情,往大腿根處拱了拱腦袋,繼續享受蔡姐姐為自己揉捏太陽穴。

相依偎在二樓竹簾後方的兩人,身前擺放了七八個胎色如一池清水的青瓷酒壺,劉辯拿起一隻被譽為‘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的鬆竹梅青瓷酒壺,嘖嘖稱奇道:“郭嘉可真夠下血本的,上次傳為天下美談的拜訪畫甲曹不興不過是摳搜摳搜的拿出了兩瓶桂花醪,今年竟然送給了蔡姐姐三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