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秋來之聲(1 / 3)

間戰、信戰、夜戰、勢戰、勞戰.......東征軍與黃巾賊的名臣武將各種策略戰術奇計層出不窮,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從開春過後曆經溫暖的春分清明穀雨,戰到炎熱的夏至小暑大暑。

中平二年在雙方緊繃的精神中不知不覺已經度過了大半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白露時節,一夜西風來,天下盡變涼。

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

立秋過後的第二個時節白露,是士大夫文人附庸風雅的好時節,秋高氣爽,天氣不冷不熱,最適合雅集訪莊,就連白露時節采摘的秋茶也沁入了秋分的秋高氣爽。

身處陋室,輕嘬一口白露茶,仿佛站在山崖上登高望遠。

劉辯不怎麼愛喝士大夫文人推崇備至的白露茶,倒是對產自江東荊州的白露酒頗有興趣,這不趁著西壁壘大戰的戰事不怎麼吃緊,獨自一人離開了虎牢關,前往了荊州南陽。

老君山。

一座兼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朦朧的名山大川,道家聖人老子曾在這裏歸隱坐忘,這處本就中鼎雲湧的人間勝地一躍成為名聲不下於泰山仙氣尤勝三分的仙家福地。

山上的龍吟閣,既是一處坐落在老龍窩棧道上的觀景亭,又是在這裏傳承數百年的江湖十大門派的名諱,更是士大夫文人們一生必去的雅集勝地之一。

清澈的溪水從山頂汩汩流淌,途經龍吟閣被山岩拘成大大小小十幾條瀑布,聲音或如山寺鍾聲,或如美人的歡聲笑語,或如懷抱琵琶的低吟淺唱,交織在山澗山穀之間,譜寫了一曲曲美妙的宮商角徵羽。

位於荊州最北的南陽郡,雖說與戰亂不止的司隸豫州相交,但在劉表的治理下百姓依舊是安居樂業政通人和,鄉野間也有麵如菜色的流民,大多數是從司隸豫州各地逃亡過來的,本地鄉民基本上穿得起衣物吃得上兩餐。

這一切的還得歸功於南陽郡的太守諸葛珪,整飭吏治、督導耕耘、審理案件........麵麵俱到堪稱一位治國瑚璉,隻不過諸葛珪為人謙遜低調,出了荊州地界名聲不顯,還不如他在稷下學宮的幼子諸葛亮聲名鵲起。

更不如長女諸葛孟雪次女諸葛若雪名揚四海,諸葛宗族並不是世代簪纓的官宦世家,宗族子弟大多以治學著稱荊州,是一家家學淵源的書香門第,作為治國瑚璉的諸葛珪對於子女迥異於當世人,一視同仁,罕見的沒有香火綿延重男輕女的思想。

捧在手心裏的長女諸葛孟雪次女諸葛若雪從小便接受了較為嚴苛的四書六經琴棋書畫詩酒茶一應俱全的培養,天資聰穎的二女也沒辜負父親的期望,學識淵博,精通製藝,女子要是可以舉孝廉,以二女的才學一路做到州牧的位置,不在話下。

雖說當不了官,但諸葛孟雪諸葛若雪雙雙進入評點天下才女的胭脂副評,名次僅次於前三甲的蔡文姬黃月英三人,當是一個很好的力證。

說起胭脂副評還牽扯到一件影響文壇儒林以及江湖的大事,剛剛過去的中平元年對於劉辯來說除了死幾千士卒,沒什麼太大的變化,胭脂評和胭脂副評卻來了一次大換血。

不論是大漢第一將種子弟何鹹豢養的寶音、桃夭、娉婷也好,為江東美周郎素手研磨紅袖添香的豆蔻、破瓜、及笄、花信也罷,全部落選。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容貌、氣質、才學等等高出何止一線的女仙子女公子。

文壇儒林廟堂江湖現在隻是覺的胭脂兩評真正名副其實了,卻不知道中平元年胭脂兩評的風雲變幻,被後世點評為波瀾壯闊大年展開的序幕。

過去迷了心竅的寶音、桃夭、豆蔻、及笄、花信這些美人,成了逢迎黃月英諸葛姊妹張春華這些女公子的雞窩裏稱鳳凰。

值得一提的是,娥姁君蔡文姬兩人曆經數次榜單變幻,不管外人是如何的滄海桑田,兩人始終是位列榜首,一人占據胭脂評首位二十年,另一人高居胭脂副評首位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