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雒陽危局(1 / 3)

浩蕩青史上無數如椽巨筆闡述權利二字,唯有血腥,新舊兩朝的更替,甲士死亡不下數十萬,中原各地處處哀鴻遍野。

即便是國泰民安的盛世,黨羽之間的鬥爭往往以頭顱落地收場,更有甚者抄家滅族的數不勝數。

太子黨與二皇子黨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二十年前的熹平血禍、辛酉之禍就已經初見端倪了,當時的廟堂兩大黨羽外戚黨與宦黨都是恨不得把對方除之後快,這才釀成了震驚朝野的兩樁公案。

以袁隗楊賜為首頂尖世望始終是超然物外,從不去摻和暗流湧動的那灘子渾水,現在回想這二十年來廟堂中樞所能篆刻在竹簡上的大案小案,每一次都有這些頂尖世望暗中推波助瀾,說他們是幕後推手也不為過。

時至今日,寥寥幾家卻掌握全天下絕大部分權利、錢帛、軍隊........頂尖世望們終於撕去了偽裝,露出了獠牙,這也是他們撬翻大漢王朝的最後一次機會了,若是再不出手,等到太子攜著大勝之勢歸來,一切都將塵埃落定,再也沒了家天下的可能。

怪就怪天生早慧的太子過於雄才大略,怪就怪劍尊王越強行為他續命,這也就罷了,現如今那位袁隗小時候見過一麵便是中年的中年儒生有意扶持太子,有了中年儒生的扶持,甭說登基稱帝了,再造就出一位萬國來朝的有道明君不在話下。

永壽之春為何叫做永壽之春,可以說是中年儒生一手締造,葛玄、荀爽、龐德公、黃承彥.......這一位位國士年幼時都曾在那名為學海的綠水湖畔仰望過中年儒生與稷下祭酒們手談。

至於這些治國安邦的國士為何沒有一人賣與帝王家,專心做那教書育人的夫子,還是在於中年儒生與他們的一次促膝長談。

荀彧、郭嘉、周瑜、戲誌才........熹平大才以井噴的方式冒出了一波又一波,過去萬金難求的瑚璉二字,幾乎等同於廉價的青菜蘿卜,稷下學宮隨處可見,為此稷下學宮還罕見的大興土木擴建了學舍。

同樣是和中年儒生脫不了幹係,與那位造就了三樁公案也不知道真實身份的閻羅,分別得到了一言興邦和一語禍國的評語。

首次得知這些隻流傳於幾位頂尖家主之間的秘檔,饒是王允在宦海沉浮了這多年喜怒早就不形於色了,還是忍不住的呼吸凝滯了十幾息,如果不是楊彪感覺有點不對勁扯了一下王允的漢服袖口,說不定這位文臣中堅已經背過氣了。

王允快速閉上眼睛,藏在衣袖裏的雙手十指交錯,指甲都快滲出血了,這才長出一口氣說到:“文先,我們現在是箭在弦上了,已經由不得我們了。”

“立即命令西園大卒們出發,爭取在天黑之前把大將軍何進傅燮蓋勳王匡這幾名太子黨主要成員斬草除根,至於其他小人物,到時候自動會見風使舵的倒向我們。”

楊彪父親的祖父也就是他的曾祖楊震,在青史上有一個力壓數百年來所有漢儒的別稱,關西孔子,弘農楊氏在朝野上下的清望比起汝南袁氏隻高不低,不過因為弘農楊氏子弟曆來不熱衷做官,在勢力上汝南袁氏反倒是力壓一頭。

打小接觸四書六經的楊彪,內心還是很抵觸這類血腥手段的,可現在關乎弘農楊氏的氣數,再怎麼身不由己也由不得楊彪自己的性子來了。

輕輕點頭,步履卻異常沉重的走向了佩刀持弩的四萬西園大卒。

王允與楊彪相交幾十年,怎會不知總角之好的心思,從牙縫裏擠出了一句狠辣的話:“記得一個不留,要不然你我的宗族都會有滅頂之災。”

西園八校尉隻有六人在場,一門心思想要滅了大將軍滿門的隻有王允袁術兩人。

袁紹不屑於這等卑鄙手段最主要還是親生父母潛移默化的忠孝思想,使得他比誰都抵觸幾乎等於‘起兵勤王’的逼宮行為。

典軍校尉王摩說好聽點極其的盡忠職守,說難聽點就是愚忠,而他卻比誰都積極這次殺入大將軍府,因為在他心裏沒那麼多的廟堂蠅營狗苟,單純的認為隻要是殺了二皇帝何進,皇帝陛下便能收回兵權便能勵精圖治便能整飭朝堂,即使自己遭到太子的遷怒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