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天緯地之才也好,匡世濟民之才也罷,逐鹿天下的梟雄英雄們陸陸續續擁有了輔佐自己成就一番偉業的謀主,劉辯不必多說,先後招攬了戲誌才、徐庶、程昱等數位一等一的瑚鏈大才。
袁紹也有戰略四大家沮授、板蕩郎田豐、屠龍術荀諶等三位頂尖謀士,許攸、辛毗、辛評、審配等稍次一些的名士謀士更是多達十幾人,謀士一項獨占鼇頭了,唯一可惜的一點,時常環繞在袁紹身邊的鶯鶯燕燕一個也沒剩下,不過換來這麼多的名士名將,也算是不虧了。
曹操麾下的謀士與劉辯大抵相同,荀彧、荀攸、毛玠,三四位熹平之春,還有幾名荀彧舉薦的稍次一等名士謀士。
孫策家裏的光景可就慘淡多了,隻有總角之好周瑜一人,不過不打緊,張昭張紘等大江兩畔的稷下名士,在周瑜的謀劃下翹首以待,正等著這名在西壁壘一戰名聲大噪的江東第一名將,周瑜書信裏的江左第一英主,至於是否效忠孫策,少不了一番試探。
唯有劉備一人在謀臣策士一項,依舊是一窮二白,連一位拿得出手的名士都沒有,這也怪不得劉備,良臣擇明主而棲,許攸審配這些稍遜一籌的名士謀士都故作姿態的待價而沽,那些個熹平之春佼佼者若是沒有個眼高於頂,哪能對得起那一肚子的學識和這麼多年的勤學苦功,瞧不上織席販履之輩那是理所當然。
永壽之春的老國士漸漸遲暮,再有個幾年就要凋零的差不多了,大漢王朝的脊梁未來還得靠熹平之春去撐起,熹平之春也著實是千年以降最是繁花似錦的一代。
李儒陳宮兩人,由於北方草原崛起一位橫跨東西萬裏疆土的大單於檀石槐,不得不提前入世,一人在西,一人在北,撐起了大漢王朝頭疼了一百多年的邊塞防線。
不然中原腹地哪裏來的歌舞升平河清海晏,早就被控弦百萬的檀石槐燒的遍地烽火狼煙了,又要上演一場罄竹難書的神州陸沉。
偏偏因為中原人士由來已久的邊疆蠻子偏見,這兩位早就應該獲得國士美譽的稷下名士,遲遲不見動靜。
就連出身於廣陵陳氏的陳宮,也因是庶族偏房出身,再加上常年居住在北方邊塞算是小半個北蠻子,儒林不僅不對這位為了大國大義拋棄小家的中原名士讚譽有加,反倒是視作中原恥辱的大有人在。
過了這麼多年陳宮關於國士一事,早就是看淡了,天下人承不承認不打緊,隻要同在稷下學宮求學的同窗好友們承認就行,蛟龍不與泥鰍同池,也不是稷下學士們自傲,有些人的看法實在微不足道。
因為曾經是同窗好友的緣故,李儒和陳宮這麼多年來不曾見過一麵,兩人的權勢地位太過於特殊,一旦見了麵,保不齊老皇帝懷疑鎮守邊疆手握二十萬鐵騎的董卓丁原二人想要謀反。
現在老皇帝已經駕崩,新皇帝又被汝南袁氏廣陵陳氏這些世家望族所架空,也就沒那麼多忌諱了,兩人便相約在八百裏秦川的一條小河邊見上一麵。